内地智库提“联合查验 一检双放”新通关模式 倡皇岗口岸为试点

撰文: 文维广
出版:更新:

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系统部署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属机构中国城巿规划设计研究院(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研究中心发表研究报告,提出粤港澳陆路口岸两个新通关模式,分别为“联合查验,一检双放”及“清单授权,单边验放”模式,并建议选择“联合查验,一检双放”作优先方案,以稍后完成翻新工程后的皇岗口岸为试点。

“联合查验,一检双放”指在口岸区设“联合查验区”,粤港或粤澳双方口岸监管各部门“肩并肩”同步执法,合作进行卫生检疫、打击走私等执法活动,仅需保留小量工作人员在查验场地。研究同时认为此模式对提升旅客通关效率和体验、促进粤港澳合作交流具积极意义。其他口岸可待重建或改造后逐步全面推行。

研究题为“粤港澳大湾区陆路口岸旅客通关模式优化研究”,刊于由港澳办港澳研究所发起成立的全国性民间学术社团、全国港澳研究会刊物《港澳研究》。

新皇岗口岸的概念图(Aedas图片)
全国港澳研究会刊物《港澳研究》最近一期刊登一篇有关粤港澳大湾区陆路口岸通关模式优化的研究报告(网上图片)

研究报告是由中国城巿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何斌,及中心两名工程师史凯旋和刘菁联合撰写。研究指出,陆路口岸是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流动重要通道,承担着服务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使命。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陆路口岸旅客通关便利化改革重要且迫切。

研究指旅客在罗湖口岸通关至少需时十五分钟(资料图片)

两地两检存在设施重复建设 一地两检乏实质性创新

不过,报告指现时粤港澳大部分陆路口岸多为传统“两地两检”通关模式,流程繁琐,存在设施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以深圳罗湖口岸为例,旅客在不排队情况下完成两地查验手续需时至少15分钟。研究又认为“一地两检”和“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模式,仍缺乏实质性创新突破,对通关整体效能和旅客通关体验提升作用有限,不利于湾区内社会的深度融合发展。

曾参考美加与欧盟进“申根”通关模式

研究同时参考美国与加拿大及欧盟地区的“申根公约”模式,两者皆容许成员国之间取消对人员、车辆的检查,保留出入境检查人员在边境口岸执勤和进行必要抽查权利。研究比较两者利弊,提出在粤港澳大湾区施行两个新的通关模式:打破边界,同步执法的“联合查验,一检双放”模式;及管进不管出的“清单授权,单边验放”模式。

设于本港范围内的高铁西九龙站,实行一地两检。但研究认为对通关整体效能和旅客通关体验提升作用有限(资料图片)

研究提出两个新通关模式

前者在口岸区域设“联合查验区”,并划分卫生检疫区、行李物品监管区和边防检查区。粤港或粤澳双方口岸监管各部门在内“并联”布局,“肩并肩”同步执法,合作开展卫生检疫、打击走私等执法活动。当这模式运作成熟,可提升至“进境查验,出境监管”模式,即通过授予双方在口岸查验场地协助对方执法的相应权力,由入境方协助出境方查验部门执法,出境方保留监管的权力,仅需保留小量工作人员在查验场地。

至于“清单授权,单边验放”模式,则是管进不管出,内地的进境旅检大厅同时是港澳出境大厅,由内地执法人员在此履行查验职责;内地的出境旅检大厅则同时是港澳的进境大厅,由港澳的执法人员履行查验职责。粤港或粤澳双方的出入境监管部门只监管进境人员,出境业务以“清单授权”的方式委托对方代为查验。

皇岗口岸的临时旅检大楼(深圳市政府图片)

新皇岗口岸预计2026年完工

经综合考量优缺点后,研究建议选择“联合查验,一检双放”模式作优先方案,认为在当前条件下具备较强可实施性,对提升旅客通关效率和通关体验、促进粤港澳合作交流具备积极意义;并建议以深圳皇岗口岸、深圳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号通道等为试点,未来结合其他口岸的重建或改造逐步推行、全面应用。

保安局局长邓炳强(右四)早前率团与深圳市政府副市长罗晃浩率领的深圳市政府代表团,在皇岗口岸重建工地了解工程最新进展。(政府新闻处)

新皇岗口岸预计2026年完工,保安局局长邓炳强曾指,皇岗口岸翻新工程进度理想。

中规院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属科研机构(深圳智库网)

根据深圳智库网介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中规院)为住房及城乡建设部直属科研机构,是全国城市规划研究、设计与学术资讯中心。具有城乡规划编制、工程设计旅游规划设计、文武保护工程勘察设计、建筑工程设计及建筑智慧化整合甲级资质(北京公司);具有承包境外市政工程勘测、咨询、设计及监察工程资质;是北京市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及中关村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为国家服务、科学研究标准规范、规划设计及社会公益和产业服务是中规院的四项主要职能。

研究领域包括城市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研究与实施、政策性及战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