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族裔就业难 面对语言不通甚至被歧视 林振升:应多加支援

撰文: 冯子健
出版:更新:

非华裔因语言不通等问题,一直较难找工作。两名在香港生活多年的巴基斯坦族裔表示,非华裔在港就业出现困难,不少机构聘请时规定需要懂流利广东话,部分更需懂简单阅读及撰写中文。不过,他们更认为懂得中文只是首要门槛,就算中文语言能力与本地人水平相同,部分雇主亦会优先聘请本地人。再者,他们指出部分少数族裔对劳工法例一窍不通,就算签合约时被扣减福利亦难以保护自身利益,促政府多作宣传。

莫先生Isaac(左)及李先生Riaz Adnan(右)(黄浩谦摄)

非华裔面对语言不通 亦不熟悉法例

莫先生(Isaac)是在港第二代的巴基斯坦族裔人士,曾在劳工处担任就业大使。他表示一直接触其他非华裔人士,部分非华裔不知道有劳工处,更不知道如何找工作。他续称,非华裔找工作面对多重困难,首先部分非华裔就算在港居住多年,因为长期接触其他非华裔族群,故亦不会以广东话沟通;其次,非华裔不熟悉本地劳工法例,导致经常签福利、保障均较少的临时合约,甚至工伤都不知道可以索取赔偿,导致出现受骗、劳资纠纷等情况。

认为非华裔工作被歧视 林振升:难举证

现年28岁的Isaac在劳工处任就业大使后,先后到社署担任翻译,以及在社群中心负责少数族裔的就业工作,现时为保安公司的经理。一路走来,他认为非华裔在就业竞争上,不单止显得较为劣势,部分更出现被歧视的情况,例如管理层对本地人犯错会比较容忍、仅作出警告,惟对于非华裔就会较严苛,甚至会直接解雇员工。

劳联主席、立法会议员林振升称,《歧视条例》执法上有困难,皆因实在难以举证,雇主亦不会称因为种族原因而解雇员工。

Isaac称部分工作出现被歧视的情况。(黄浩谦摄)

《施政报告》提出恒常推行“多元种族就业计划”,每年为400名少数族裔人士提供“一站式”就业支援,及延长“少数族裔社群大使”试验计划3年至2026年,聘请46名少数族裔人士或指定人士,在非政府机构及社署福利服务单位,为少数族裔人士提供支援。林振升认为聘请名额太少,亦应该让“少数族裔社群大使”与雇主之间做好沟通及协调,令更多少数族裔得以就业。

Riaz Adnan称少数族裔不懂得申请政府资助,亦永远面对语言的隔膜。(黄浩谦摄)

创业亦不知可申请资助

另一名巴基斯坦族裔的李先生(Riaz Adnan)现时在非牟利机构任职,同时是少数族裔青年组织的召集人,为社群提供就业及就学的支援。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他,亦接触到不少非华裔面临找工作有困难的情况,部分会选择自行创业。不过,非华裔创业亦十分艰难,Riaz Adnan接触的人大部分不懂得申请政府资助,同时面对语言隔膜,无渠道学习中文再加上未能接触教学资源,或导致新一代的在港非华裔难找到更好的工作。

非华裔缺乏社会模范

非华裔若想成功立足香港,或面临重重挑战。Riaz Adnan称,不少在港的非华裔想向上流动,惟成功的Role Model(模范)并不多,难令社群看到希望。他表示,非华裔无论面临甚么问题,都仅知道到少数族裔人士支援服务中心寻求协助,部分甚至不知道如何向区议员、立法会议员寻求协助,望日后每区都有少数族裔代表,或者较了解少数族裔的本地代表,以针对性提供协助。

就算升读大学 亦难找实习机会

劳联深水埗地区总干事张莹莹补充指,政府早年取消指定学校后,当时一批的巴基斯坦族裔中文能力仍薄弱,投入市场后很难找到工作,仅剩下创业一条路。部分就算有机会到大学就读,亦难找到机构提供实习机会。她认为同一个环境下成长都应该融入社群,本地亦应该包容非华裔人士,而少数族裔在伊斯兰经济、“一带一路”宣传等亦显得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