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快门拍下照片,在新闻现场的照片是种纪录、在庆典拍的照片可以留念、与家人拍摄的照片则寄托回忆。照片有不同作用,摄影的过程亦有不同意义。有摄影师教工人摄影,让工人们透过拍照认识社区,关心工人权益。亦有香港摄影师因为希望了解中港分别,亲身参与内地客来港参观的旅行团,用“异乡人”的眼光看香港。不同方法,影响不同群众对事物的看法。摄影师周佩霞与杨德铭联合8位本地摄影师,共同举办“摄影作为方法”展览。参展摄影师透过摄影,在不同社区发挥影响力。观众可透过两场分享会了解参展摄影师的摄影故事,以及与学者交流,讨论如何利用摄影作为改变社会的方法。展览日期由11月19日(本周六)至11月30日,地点在九龙塘香港浸会大学,传理视艺大楼顾明均展览厅。详细资料可浏览展览 Facebook 专页:http://bit.ly/2fYeEp7撰文:樊素心,照片由策展人提供
摄影师杨德铭拍摄的主题是深圳大芬村临摹油画的画师。在拍摄的过程中,他先与画师聊天,再邀请他们拍摄肖像照。照片拍好后,他会付钱予画师,让他们按肖像照临摹一幅油画。杨德铭希望透过这个摄影计划,探讨何谓“真实”、何谓纪实。(Paul Yeung作品/照片由策展人提供) 杨德铭展出的大芬村画师作品,概念来自对纪实摄影的反思。他曾任摄影记者协会主席,现职为自由摄影师。(Paul Yeung作品/照片由策展人提供) 摄影师吴汉曦是次展出的作品名为《本地客》,作品目的是审视他作为香港人的身份。他以游客身份参与了香港旅行团,在香港的景点拍照。(吴汉曦作品/照片由策展人提供) 策展人周佩霞(Carol)解释:“Terry (吴汉曦)以外人身份去到金紫荆广场后发现,香港人会避免在该处拍照,但该处却是游客的指定拍摄地点。”Carol认为,Terry 摄影的过程令人重新审视身份议题。(吴汉曦作品/照片由策展人提供) 摄影师戴毅龙曾到内地与工厂工人一同生活,期间推动工人权益运动。他组织了一班对摄影有兴趣的工人,为工人举行摄影训练班,又借相机给工人们拍摄身边的事物。这队“基层色素工人摄影队”将他们的作品带到香港,在《摄影作为方法》展览展出。(基层色素工人摄影队作品/照片由策展人提供) 年轻摄影师吴炜豪的拍摄对象是来香港寻求庇护的难民。策展人周佩霞(Carol)说:“炜豪先访问了拍摄对像,再用摆拍的方式重现难民在国内曾面对的困境。”炜豪用他的摄影探讨纪实摄影的不同表现方式。(吴炜豪作品/照片由策展人提供) 对于炜豪,摄影除了是种纪录的工具,亦可有其他的功能。他从寻求庇护者的故事中获取灵感,让他们在香港重现记忆中的画面。照片既是真实的,也有被摆布的元素。(吴炜豪作品/照片由策展人提供) 李泳麒(Kalen Lee)的作品来自一卷在香港摩罗街购买的菲林,那不是一卷新菲林,而是某人已经拍摄但尚未冲晒的菲林。Carol说,李泳麒把菲林晒好后以她的角度重新编排照片,诉说一对从不认识的情侣的故事。在展览中,她亦把菲林的原版展示出来,让观众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照片。(李泳麒作品/照片由策展人提供) Carol解释,她与其中一位参展者麦海珊(Anson Mak)一起研究摄影与社会的关系,希望透过策划相展,思考摄影如可作为影响社会的力量。为了令观众更易明白各展品的拍摄过程,Carol亦策划了两场分享会,Anson Mak会参与11月19日的分享会,讲解摄影与空间的议题。(麦海珊作品/照片由策展人提供) Carol 说:“今次相展就如一个引旨,希望观众欣赏照片后会有兴趣研究摄影在社会中的作用,亦可透过分享会互相交流。”(周佩霞作品/照片由策展人提供) 《摄影作为方法》展览由11月19日至30日,地点在香港浸会大学传理视艺大楼顾明均展览厅。分享会于19日下午举行。详情请参阅展览 Facebook:http://bit.ly/2fYeEp7(张紫茵作品/照片由策展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