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WMA照片编辑工作坊 导师岑允逸:培养多一点视觉素养

撰文: 苏炜然
出版:更新:

WMA于6月举行了一次“照片编辑工作坊”,透过网上三节课堂,指导参加者如何诠释、连结及演绎照片图辑故事;有见反应理想,在8月再次“添食”。工作坊邀请摄影师、策展人兼独立摄影书店创办人岑允逸作为导师,他概括:“学员利用WMA的照片库,加入自己的意见或感觉,创作出新的成品,透过这样的体验作一次视觉素养的培训。”
(学员作品由WMA提供)

以别人照片重建自己作品 似二次创作

“WMA有一个庞大的照片库(archive),想找个方法好好地利用,于是决定举行工作坊。我希望透过工作坊培养学员的视觉素养,而不是单纯讲授处理照片的技巧。”岑允逸表示,工作坊并非为了训练学员成为职业的图片编辑。“想(发展)多一点视觉素养(visual literacy)的课题,照片编辑是其中一个方式去实践。”

根据WMA的工作坊简介,学员在听取讲解后,需在WMA Open的照片库中选取10-15张照片,创作图辑故事。“学员面对一个陌生的照片库,就要先了解如何透过视觉影像去建构一个故事。用别人的照片重建(reconstruct)出属于自己的成品,其实有点似二次创作。”

观摩别人的作品 沉淀自己的想法

“观看别人的作品,处理别人作品组成的照片库,其实亦对自己有帮助。”岑允逸认为掌握诠释作品的策略,也是帮助表达自己。“不少人写不好艺术家自述(artist statement),但它是一个窗口,引导别人演绎自己作品的一个方式。我们透过观摩别人的作品,能帮助自己沉淀(consolidate)想法和陈述方式。”

“如果你想有一套成熟的作品(work),有主题、有概念,那么你的陈述和主旨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工作坊给予照片库的材料学员发挥,岑允逸则希望即使工作坊完结后,日后学员要酝酿自己的创作时,都可以明白其中的脉络。

WMA“照片编辑工作坊”6月份学员作品:

连接 - Karl Leung

拍照大众化,不少人都会影相纪录生活,并放到网上,影像无处不在。有人指这个时代影像泛滥,出现大量大同小异、缺乏个人特色的作品。

的确,我在一个公开的影像库中寻找到不少类同的照片,它们的构图和内容都十分类似,于是我尝试将相似的照片拼凑一起。这些照片都来自不同的摄影师,在拼贴的过程中,发现影像可以将各人连接一起,“We connect”。

我最好奇,是这些照片的原作者看到自己作品被如此诠释,会有甚么感觉?

以影像发表自己意见

在影像爆炸的年代,照片多得看都看不完, 岑允逸也不肯定是否会有很多人,愿意花时间咀嚼别人的作品,但目前两次的工作坊名额都很快爆满。“大家都有好多东西想讲。”WMA照片库的照片大部分都是关于香港,学员很自然以此表达自己对近年香港社会动荡变化的感想。“其实这个工作坊亦给予一个渠道让学员表达,只不过并非由自己拍摄作品,而是用别人的照片,整合它们和重新赋予情境和脉络(recontextualize)后,发表对现今环境状况的看法。”

根据上一次工作坊学员的功课图辑,岑允逸留意到不同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甚感有趣。有人会较多从画面的连贯性去考虑,也有人的处理方式较唯心。不过短短3堂的工作坊,岑允逸并没有空闲和时间深入了解学员的背景,以及梳理背景带来的影响。

坊间好书多协助自我增值

“堂堂都超时。”岑允逸说,视觉素养涉猎的范畴可以是整个学期都讲不完,工作坊只能作为一个简介入门。记者请他列举两本书籍,可以是学员课后自行增值,也可以是未能参加的人的自学入口;岑允逸随即举出了John Szarkowski所写的“The Photographer's Eye”,以及Stephen Shore所写的“The Nature of Photographs”。两本书都是照片多文字少,以解读影像的手法将照片分门别类,配以一段简单解释,但不会逐张照片详解,给予空间读者自行练习思考,分析作者分类照片时候背后的原因。上述两本书相对入门,也有比较深入,较重理论的著作,例如Terry Barrett的“Criticizing photographs”;这几本时常被采用来做摄影教科书的课本,有中译版本,读者毋须为英语水平操心。“现在是个很方便的时间让大家阅读。”岑允逸说。

WMA“照片编辑工作坊”6月份学员作品:

在梦里,谁杀了世界 - Glo Chan

那些睡不著的夜,我造了无数的梦。
金鱼在无边际的脑海中浮游,
但他们都知道,他们在寻找边界。
哪怕,只有三秒。
浮光掠影与雷电交叉,
白日与黑夜,相交,
量子结合,
一瞬。

是谁杀了我们的世界。

疫情中网上授课影响互动体验

工作坊在疫情期间举行,只能以网上授课形式,岑允逸对此感到可惜,“大家的投入程度(involvement)少了很多,互动经验也很不同。我想展示一本书给学员翻阅,亦做不到。”目前教材、作品等多用PDF文档展示,照片尺寸受限于电脑屏幕,揭页次序也受限于软件设计。拿着实体书籍,读者相对自由,可由中间揭起,可倒转由尾看到头,也可跳跃阅读,这个过程本来就是一种自由诠释别人作品的行为,在电脑中却难以或不方便做到,只能受作者本来的编排所规限。“跟住PowerPoint简报按滑鼠,我觉得很死板,好苦恼。”

另一方面,与学员讨论图辑的时候,也要借助图片管理软件,即使再方便的软件,也需要时间去熟习,时间却是极其珍贵。“打印出来放在台面,直接用手随意调整次序,完全没有技术门槛,也更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