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艺术家何兆南于2015年9月推出黑白摄影集《早安晚安》:一个非精装文件盒,承载黑、白、灰三本相册,加一本文集,拼凑出他镜头下的占中记忆。这盒子里,没有暴动场面,没有血泪相织,但是有占中现场警察们的背影、连绵不断的帐篷、街头的垃圾、孤独的树、不灭的路灯……望著他们,何兆南回想起香港人对这座城的种种不满、焦虑或希望,但更多的,是属于香港的“未知”。摄影:黄宝莹、曾梓洋,撰文:程皎阳
香港艺术家何兆南于2015年9月推出黑白摄影集《早安晚安》:一个非精装文件盒,承载黑、白、灰三本相册,加一本文集,拼凑出他镜头下的占中记忆。(黄宝莹摄) 这盒子里,没有暴动场面,没有血泪相织,但是有占中现场警察们的背影、连绵不断的帐篷、街头的垃圾、孤独的树、不灭的路灯……望著他们,何兆南回想起香港人对这座城的种种不满、焦虑或希望,但更多的,是属于香港的“未知”。(黄宝莹摄) “我影的是占中相,但我偏偏不要把黄色、雨伞放在封面,太抢眼、商业化;我也没有选那些暴动的相片,那些场面人人都见过。”《早安晚安》摄影集作者何兆南如是说。(黄宝莹摄) 他选的封面相摄于占中后某一天,相内世界看似安然无恙,实则充满未知:占中之后,香港何去何从?(黄宝莹摄) “我这些相强调的不是时间性,而是占中的情绪,所以放弃钉装,可让读者自行排序,理解起来更自由。”何兆南如是答道。他将表达躁动的相片,例如雨伞被高举空中的相,合在黑色相册里;将呈现希望的相片,例如路灯下、雨夜里的帐篷,合在白色相册里;而黑白相撞后的占中尾声相,则摆在灰色相册里,“从此之后,香港未来模糊不定,但也充满可能性,是我最喜欢的一种状态。”(黄宝莹摄) 单看此书封套,以摄影为主要创作媒介的视觉艺术家叶晓燕,不能确定它是占中摄影集:封面中间独有张黑白相,相内有树与路灯,灯光扑朔,令她犹豫,究竟摄于近黄昏还是凌晨?(黄宝莹摄) 但封面左下角凹印著“早安晚安”四字,让她感到颇具诗意,猜测是一本具静态美的相册。(黄宝莹摄) 除去封套,叶晓燕得到一个卡纸制成的文件盒(W194mm x H267mm),盒内摆著相近大小的薄册,分别为封面灰、白、黑的三本相册加一本白色面的文集,且皆未被钉装。“这种设计很有趣,看上去像政府的档案集。”(曾梓洋摄) 看完相册,再翻文集,叶晓燕颇喜欢其中字体,“中英文都选用有脚字,减弱手写体的文学性,令它更像一个文件。”字体也较小,页面留白足够,看起来具日系简约美;调了偏灰的色调,也映衬整体相册相表达的“灰”,唯一美中不足便是:“五十岁以上有老花眼的读者,看到这样的字可能要喊‘救命’。”她笑著说道。(黄宝莹摄) 何兆南 摄影工作者。出身于1984年,第4代香港人。2006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高级文凭,曾任杂志编辑及摄影师。2007年开始参与摄影展览,于2008参与香港大型摄影展览《影像香港——当代摄影展》。2009年获得“香港当代艺术双年奖2009”年度奖,其作品已被The Burger Collection、香港文化博物馆及日本Kiyosato Museum of Photographic Arts收藏。其个人工作室于2008年成立,于2013年,他创办了‘百呎公园’,一个提供展览及促进艺术交流的非牟利艺术空间。(黄宝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