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上】四分一世纪关注同一命题 张干琦三个家三种心情
访问前半小时,记者收到消息指,张干琦老师前一天坐了十多个小时的飞机,紧随接受了数个访问,晚上没睡好,累到不行。
紧张的记者们到达现埸,把访问现场器材设置好,静候张老师的到来。迎来的是一个惊讶的表情,似是冷不防有记者正严阵以待;公关也就把准备好的问题递到张老师手上,读完,他疲累地坐下。张老师说,他刚从奥地利的家过来香港,这又是一趟离家出走工作,抵着时差的煎熬,与人分享自己创作的旅程。
影片拍摄:叶家豪,剪接:钟宝宏,摄影(访问部分):苏炜然,撰文:周颖瑶
摄影:© Chien-Chi Chang / Magnum Photos(由马格兰摄影通讯社提供)
这次再来香港,是为了出席Magnum Photos 及 FUJIFILM 合作的世界巡回展“HOME”的香港站开幕。张干琦是16位参展摄影师之一,为展览再走了一次纽约曼克顿唐人街,拍摄了10天后去芜存菁,成为今次参展的作品。
纽约唐人街 忘不了的发迹地
说起张老师的“唐人街”系列,自是他职业生涯不能或缺的一部分。当年在《时代杂志》发表的唐人街偷渡华工的图片故事,他将自己置身华工的中间,记录了他在纽约俭仆、苦闷的生活引来大家对移民的关注,为他赢得1999年世界新闻摄影赛(荷赛)日常生活故事组别冠军,以及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W. Eugene Smith Award),一举成名。然而,他与纽约唐人街的渊源,并未就此终结。
“我第一张唐人街的照片是1992年拍的,然后我最后一次拍唐人街大概一个月前;在这26年来其实一直有、一直有在拍啦。”张老师一直关注的民工,大多都是到美国赚钱后,寄回乡下盖房子、给家人买电器。直到民工们都得到合法身分,可以接家人团聚,甚至继续繁衍,张老师还在关注着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的移民故事。
那是家 全因牵绊已成
在旅美的生涯中,张老师也曾是曼克顿唐人街的居民,那些华工不只是被他拍摄的对象那么简单。“唐人街里头,我大概是从早期,特别是1996、98、99的时候拍得特别多,那时候认识的一些拍摄的(对象)、从福州过去的(民工),到后来有联络的前后有20个家庭。他们绝大部分是随时电话拿起来可以打的--我知道怎样联络他们,当然他们也知道怎样联络我。”2002年,张老师甚至到福州,逐家逐户采访了民工的老家,因缘持续延伸。即便到了2017年,这次联展有两张登堂入室拍摄的相片,拍摄的人都是张老师的旧相识。“对,都认识,而且这两个人(相片中的中年女子)的婚礼我都有去过。”
作为观众或是爱好摄影的后辈,不少人都很想知道,为什么摄影师可以拍摄同一个题材那么久--超过四分一世纪的关注,可能是加添了不少私人感情在,即使现在常驻奥地利,祖家在台湾,工作关系要四处飞,他一有机会到纽约,甚至不是为工作,就会回曼克顿唐人街。“很多时候就是大家几个月--或是更长(时间)--没有见面,中间就只是微信联络。我回到纽约,大家就找个机会碰个面、吃个东西,不一定拍照--其实拍照相对是(次数)少。”一年回去两三次,暗藏了非一般的归属感。张老师碎碎念道:“嗯,那里的东西也特别好吃。”
台湾 美国 奥地利 三个家三种心情
那却终究不是唯一的家。张老师坦言,在筹备联展的过程有考虑过台湾、奥地利,还有唐人街。“我想有一部分我相对的不是很清楚说,我拍我自己的孩子(成果会好不好),因为我的孩子很小......我当然会常常拍他们啦,但当是要拍摄一个project 的时候,我不是很确定,会怎么(拍才好)。”
虽然出身台湾,张老师的镜头近年相对没有多聚焦在家乡。他本是台中乌日的农村小孩,在出走美国多年以后的2003年,曾经受《时代杂志》委托拍摄了 “Going Home” 的专题,对象就是台中乌日,他真正的老家,但他说面对家乡的变幻,感觉并不好。“因为我对(乌日区)以前的印象,就是一片绿油油的,我们有七八户都是姓张的,都是亲戚,放眼过处都是农地;现在都是房子了,高高低低的,都不一样了......”声线像是因为婉惜,变更低沉了。“唯一,没有变的就是那时候一棵大榕树,其他都变了。”其后他的家人搬到台中市,他也再没有回乌日。之后他开展了另一个与台湾相关的企划,也就是拍摄越南少女与台湾男子的结婚过程、画面中藏不住批判之情的《囍》。
其实“家”是张老师长久在探索的命题。如果说,是次Magnum 的展览以“家”为主题是基于这个字义的宽度能引发多方向的探索,相信张老师早已是这方面的专家。在他的作品看来,“情”可说是“家”这概念较重要的部分,“你的情、你的心,也就是说你的爱。这个“爱”可以狭义也可以是广义的:你对孩子的爱、对父母的爱,甚至对朋友(的爱)。”而在唐人街里,张老师感受到可以随意游走的自在,他很明了那里的朋友,都有当他是家人般看待。虽然没有觉得特别容易拍摄,也不会说没有联展邀请就不拍下去,一切都是因缘际会,趁这次展览的契机回“家”去。
按此观看访问下集:【摄影.家.下】张干琦的创作路 不需拘泥方法 只管忠于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