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窗景.上】眼睛曾受伤短暂失明 摄影师拍摄10年窗景
任职摄影记者多年的何柏基,近日正在举行《香港窗景》展览,展出数十张以窗景为主题的摄影作品。照片中从不同的住宅、楼盘、商厦、餐厅等场合,透过窗户望向香港不同地区的地貌,拍摄时间长达10年,作品不但见证了香港变迁,也纪录了摄影师的内心变化。
摄影:©何柏基(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摄影(访问部分)、撰文:徐尉晋
窗景愈美,阶级愈高
何柏基指,自小便对窗外风景相当著迷。小时候,他望向对面住宅的风景,看得趣味盎然。他说,自己对面人家用甚么家私、窗口的形状、窗帘的颜色、有甚么花纹等。人大了,这个习惯也没有改变。到餐厅食饭、乘坐交通工具、商场,也常常沿住窗边行。
后来,他开始问自己连串问题,“为甚么喜欢看窗?窗口和人有何关系?为何明明有门口可以走出去,为何人们这么有趣遍遍要弄一只窗?”他对此钻研下去,“我发现,窗的定义很广泛,而且引伸到许多生活上的文化。古时,人们觉得窗花的设计不同,就有不同的意思或意境。现在,窗口变作了一道景观,景观愈美,代表你的阶级愈高。”
这个题目由2007年开始创作,拍摄了两三年他渐渐发现,无论是餐厅、居住的地方、写字楼,景观愈好那个单位便会卖得愈贵。“原来有钱,才可观看这些景观。”那时他带着批判的目光,决定要以摄影呈现这一种现象。
眼睛短暂失明
正当何柏基打算进一步,投入去做这个题目,偏偏在这个时候,他在一次行山时不幸受伤,“本身摄影是一个自己引以为傲的事情,忽然间失去了,两个月时间工作不到,更担心自己以后会看不到东西,影不到相。”
何柏基回忆受伤的过程,原来,那次一位缺乏行山经验的朋友,被困在丛林里面,何尝试把朋友带出来,却不慎在密林中被树枝插到,“眼角膜损了,留下很大的伤口。”他到公立眼科医院求诊,“那时我痛得看不到东西,要找人带我去,找人带我回家,非常麻烦。”三个星期后,伤口终于愈合了。但不久伤口又再爆开。另一位医生建议他做一个手术,用激光眼角膜磨平,让它自己痊愈。
“最痛苦便是这个时候,因为我不知手术是否可行,我想,难道我以后的状态都是这样?”何柏基说。因为眼睛是一组的,有时一只郁动的话,另一只也会感到非常痛楚,起居生活都要人照顾,他感喟:“那时候不要说是拍照,我连马桶在哪里我也看不到。”
窗口有内有外
由于受伤后眼睛怕光,他的家里漆黑一片,除了上厕所和出外吃饭,他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床上渡过。他从床上朦胧看到,到第一个景象,漆黑的房间光从窗帘透进来。他忽然间有一个联想,就是窗景这个作品,和眼或一个人的灵魂很有关系。
何柏基说:“因为眼是灵魂之窗,窗户亦是探知出面外界的地方。我觉得眼睛除了接收影像,最重要的是,究竟在心灵上和灵魂上,你看有甚么Exposure呢?”
“那时候我才发觉,在拍摄窗景时,之前自己一路专注外在的东西,一直也没有想清楚,身处在室内的自己,处于一个甚么状态?我内心到底是怎样?原来窗中也有内有外,那么我这个作品,也是有内有外,窗内的我可能之前是忽略了。”
在最混乱、痛楚和担心的时候,这些想法忽然组识起来。“那时我觉得自己身处孤岛,处境和这个题目很贴切,因为看不到东西,就好像相机镜头盖上了盖,从一个黑暗的地方望出去,只隐隐约约看到窗帘透来朦胧的光线。”其实这些想法一直在他的脑海里,只是这时才串连起来。
受伤后自己像Reboot了
痊愈后,何柏基再回看这辑相片,他觉许多都“很唔顺眼”,发觉从前拍摄的照片都很“冷漠”、“距离很远”。何指,那可能由于他觉得要保持批判和中立,执着于“摄影就是这样,希望透过摄影去呈现社会问题。”后来他发现,这种执着令他在摄影上有一些框架。
说到这里,何柏基微微一顿:“经历了这件事件之后,忽然间,自己好似reboot了一次,开始没那么执着。”以前得悉一个拍摄位置,他会想尽办法务求要拍到照片,譬如从前想拍摄一个单位,如约不到经纪,白撞又入不到去,何会随便与人攀谈尝试进入。
“之前是好在乎的,如果影不到,约不到,便会整个月睡不著,觉得作品像断了一环。”他浅浅一笑,又道:“现在是不会的,要是今次拍摄不到,我会想可能下次会发掘到一个更好的景观或者机会呢。”
摄影集收益捐赠眼科善慈组织
除了展览,何柏基还准备把窗景作品推出一本摄影集,他找来了为自己做手术的眼科医生为新书写序,希望来年2月可以完成,他又打算将摄影集的收入,扣除成本后捐给眼科善慈组织,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对于摄影,对于这个作品的看法,受伤后何柏基有了很大的转变。何说:“我不希望大家的注意力被这件事抢去。我认为,这件事应该回归摄影,而不是摄影师的经历。”
详情:
何柏基摄影作品展“香港窗景”
展期:即日至2018年1月7日
地点:.jpg (西环保德街6至20号保基大厦地下5号舖)
时间:上午11时至晚上6时(星期三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