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焦点2015》图片故事亚军、美联社摄影记者张建邦,用镜头探讨了香港的土地问题,不只和你和我有关,和死人也有关。张建邦特意选择黄昏时候出动,拍摄出他眼中这个悲情故事:人一出生,就得占用空间,一格格的床,一尺尺的屋,即使死后也需估用一格格的骨灰龛,生与死也需要空间。张建邦表示,他较喜欢第十张与最后一张相,墓碑上的云与褪色的照片,在挤迫不堪的环境里,印证著时间总会残酷地冲走记忆,过去的人渐被遗忘,昔日情怀越显珍贵。
在狮子山下,高楼与墓碑竟像邻居般亲密。(张建邦摄/美联社/香港摄影记者协会) 香港寸金尺土,灯光有多绵密,代表港人的居住密度有多厉害。(张建邦摄/美联社/香港摄影记者协会) 熙来攘往,本是我城常态。(张建邦摄/美联社/香港摄影记者协会) 登上极乐后,竟也享不到消遥。(张建邦摄/美联社/香港摄影记者协会) 在香港,不论死活,我们的居住环境,稠密也状观。(张建邦摄/美联社/香港摄影记者协会) 活著的时候,住的是一格格的单位。(张建邦摄/美联社/香港摄影记者协会) 离世之后,也就被安置在一格格的灵位。(张建邦摄/美联社/香港摄影记者协会) 墓地本就离开港人生活的环境不远处,普通搭乘一架巴士出入也会和先人们打个照脸。(张建邦摄/美联社/香港摄影记者协会) 香港骨灰龛供不应求,有先人死后,其骨灰也只能作临时存放,死也不得其所。(张建邦摄/美联社/香港摄影记者协会) 墓碑上的一片云像是一块海绵,吸收著后人对逝者的思念。(张建邦摄/美联社/香港摄影记者协会) 老妇蹒跚地走上万佛寺。这寺庙除了是沙田名胜,也是著名龛场。不过政府已公布万佛寺为不合格龛场,取缔是迟早的问题。(张建邦摄/美联社/香港摄影记者协会) 近年科技进步,骨灰可用来制成纪念晶石。这可以取代传统丧葬慰藉生者的心灵吗?(张建邦摄/美联社/香港摄影记者协会) 土地问题,似乎到死也难以解决。(张建邦摄/美联社/香港摄影记者协会) 轮候龛位之路漫长,后人尽孝也不容易。(张建邦摄/美联社/香港摄影记者协会) 先人已矣,墓碑褪色的照片,如在提醒人们,昔日情怀本是珍贵。(张建邦摄/美联社/香港摄影记者协会) 《前线‧焦点2015》新闻摄影比赛完整得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