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 Tse的9+2:一名 punk / emo / post-hardcore 乐手的详细自白

撰文: 扭耳仔
出版:更新:

告诉我十张影响你毕生的唱片──不,九张便行,加上一张你有份参与的,唱弹或编制,专辑或单曲也好,对你的影响不输任何经典专辑吧?

扭耳仔栏目9+1,每周找来音乐人物,抄录他们的聆听喜好,看其所爱,听其所听。

Ben Tse:曾任Uncle Joe低音结他手,后来把个人创作发展为 post-hardcore / emo 乐队 The Lovesong 并担任主音兼结他手,The Lovesong 休团后与部分成员另组 Oh! Nullah。

1.  Hüsker Dü《 Everything Falls Apart And More》(1983)

在90年代初,我最初接触punk rock是因为一条单板滑雪短片,背景音乐用上NOFX的〈Malachi Crunch〉,开首沸腾的riff和punk beat,让我印象极深并随之爱上。其后我向同学哥哥借来一堆punk团唱片和录音带 ── Descendents、Lemonheads、Bad Religion诸如此类,但第一张让我掏荷包的,是Hüsker Dü的《Everything Falls Apart And More》。交易在尖沙咀一间超级酷的小店Frenzy进行,老板Sonny(约莫是这名字,当时他还组了trash matel乐队Azylum)人很好,总让我们未付钱先播唱片,放到〈In a Free Land〉那刻,我知道这就是我要组团弹奏的东西。

2. Current《 Discography》(1998)

至于人生首张“emo”专辑,是我还住澳大利亚墨尔本时在传奇的Missing Link唱片店(RIP)购入的。某场演出上我认识了一位朋友,他不但热爱Revelation Records旗下较大众化的post-emo / hardcore单位,亦同时熟悉如Council Records等小众厂牌。

90年代早期,当emo indie rock尚未成形,人们对“emo”的印象正正是Current这种团,尤其是他们最后一张EP ── 情感丰富、具有诗意、刚柔交错,上一秒还是碎碎念地唱著,下一秒却失控狂吼起来。其实Julia、Policy of 3和Indian Summer等早期emo团我还在听,但Current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第一个带领我栽进这个世界的乐队。

〈Overbearing〉 (可直接跳到 6:20,当然整张七吋也很棒):

3. Rites Of Spring《 End On End》(1991)

正如权威emo网站fourfa.com写道:“根本不需多谈,乐队(指Rites Of Spring)就是此书(指emo)作者。”依我愚见,“emo”因 Rites Of Spring 和 Moss Icon 两团而诞生。虽说他们大概也讨厌(过)emo一词,也从没想过自己除punk之外还可有甚么身份。

在Rites Of Spring活跃的80年代中期,要知道 hardcore / punk 阳刚味重、侵略性十足是种常态,但他们却出身于DC Revolution Summer,这场运动不但对hardcore / punk和indie rock影响深远,亦孕育了大批一流DC乐队。为此我甚至制作了一张mixtape:

专辑中的〈For Want Of〉:

4. Braid《 Frame And Canvas》(1998)

大学是我疯狂著迷pop punk的年代,探索情感方面的乐队特别让我钟爱,例如Samiam。当初从朋友介绍下认识了Mineral的《The Power of Failing》,听得目瞪口呆 ── 明明是indie rock和punk的混血儿,怎么听来两者都不像?这就是我接触emo的起点(准确来说是midwest emo / post-indie emo,例如Crank、Jade Tree、Deep Elm、Doghouse、Saddle Creek、Tree等相关乐队),其后亦引导我探索“经典”的 fall-on-the-type 和 cry-on-stage emo 两种subgenre。

Braid这张1998年出版的《Frame And Canvas》,精确地捕捉了midwest emo传统上对技巧的高要求,以及从Cap’n Jazz、Promise Ring、Jade Tree Records等名团取经的美学。直到今时今日,仍是我常听的专辑。

5. The Lapse《 Betrayal》(1998)

在Native Nod和Tha Van Pelt(以及近期的Vague Angels)等乐队待过的Chris Leo,有两个众所周知的特点:第一,读白式的独特演唱风格。第二,常与 emo / post-emo indie rock 场景中的有趣乐队合作。The Van Pelt解散后,他成立了The Lapse,虽然两团玩法相似,但The Lapse的日籍女主唱兼低音结他手,令此团音乐更多样化。

1999年听完《Betrayal》的一刻,我的心便被俘虏了,而且当时我正在埋首创作 The Lovesong 的歌,想以spoken words方式演绎,竟和玩类似效果的The Lapse相遇了(从没听过类似这种风格的团)。The Van Pelt第三张专辑早于1997年录制完成,却到2014年才推出,当中不少曲目都以The Lapse名义重新录制、出版。怎说也好, The Lapse就是支上盛乐团,既有Chris Leo与别不同的独特风格,保留相当的力度,又不至于太像punk或hardcore。

6. Hal Al Shedad《 Textures Of Tomorrow》(2004)

90年代晚期至00年代初期,涌现了一大批受 emo 影响的 indie rock / post-hardcore 乐队,三种风格互为影响,得出了不少有趣作品。那年代的乐队中,Hal Al Shedad是我最爱之一,1998年推出的第二张LP,以黑暗/小调的旋律、航海主题,加上平静、纯粹、不多不少的炸裂感,完美地表现了上述提及的三种影响。

7. Hot Snakes《 Automatic Midnight》(2000)

喜欢90年代偏向吵闹的indie rock / post-hardcore的话,大概都听过极具影响力的传奇Drive Like Jehu。尽管我很爱Drive Like Jehu,但无可否认,2000年听到的Hot Snakes 《Automatic Midnight》对我影响更深远,它是 rock and roll 和 90 年代 emo / punk / hardcore 的绝妙结合,不落俗套,每首歌都无可挑剔,我从没听过类似乐队。作为出道作,《Automatic Midnight》解释了为何Hot Snakes永远是两名主脑Reis和Froberg众多创作当中,最厉害最要命的乐队之一。

8. 90 Day Men《 (It (Is) It) Critical Band》(2000)

我自1998年爱上他们的《1975-1977-1998》EP,但这张在2000年由Southern Records推出的专辑,完全升华到另一层次。其中独特的no wave混响,是被芝加哥叛逆冷酷的气质滤过的。我不认为有哪队乐队能创出类似风格的专辑,即使是90 Day Men后来的作品也大相径庭。

9. Tubers《 Anachronous》(2009)

印象中,Tubers其中一位主唱,也在No Ideas Records旗下另一队较受欢迎的emo / post-hardcore乐队Twelve Hour Turn On担当过同样角色。无论如何,Tubers和它没丝毫相似之处,前者稍微带有1985年DC hardcore乐队(如 Dag Nasty)的氛围,演唱风格近似早期emo,但基本上,他们就是一伙DIY庞克客,爽劲俐落地刷著结他,也有嘶吼和吟唱并重、激烈非常的双主唱 ── 合起来就是满腔无法假装的真诚。自这张2009年出版的专辑(个人认为是他们的最佳作)之后,再遇不到有这种身份背景、同时让人如此心神澎拜的专辑了。

+1. Oh! Nullah《 Early Fragments》(2007)

要选自己的“最佳”作品有点尴尬,但真要选的话,于 The Lovesong 和 Oh! Nullah 首作期间录制的这四首歌算是“最佳”。创作时抱著零期望、抛开前乐队的束缚、不用烦恼是否要遵循某种“声音”(Oh! Nullah的后期作便要考虑这限制)而自由创作,是我最喜欢它们的原因。和弦变化恰到好处、风格转换适时,令四首歌新鲜感十足,同时它们令我追忆起一路走来的时光。

现时我仍能与歌词有所扣连,当然,笔下的歌都对我意义重大——若然歌曲不能表达“我”就不会被写下来了。但《Early Fragments》某种元素令它们与众不同,或许是录制/混音的方式吧?难以言喻。

+2. Hong Kong Soul Radio - 90s Emo / Post-Emo Indie Rock

(好吧我知道只需推介10张唱片,但以下也值得与乐迷分享。)组团之余,我还喜欢把心爱的乐种辑成mixtape。以下歌单基本上由punk、emo、hardcore和indie rock组成,亦涉猎了disco、 funk、soul和jazz等喜好。阁下对它们有兴趣的话,以下是一系列个多小时长mixtape,而且所有封面都由我包办(都以香港为主题)。两张以我的emo爱歌为题材的mix:

90s Emo / Post-Emo Indie Rock

Emo / Post-Hardcore

译:曾凯茵/宋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