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雨水浸|香港蓄洪池媲美彩龙之川?网民曾赞3大地下神殿守护香港
全港经历世纪暴雨,天文台更挂起黑雨,而天文台总部录得158.1毫米的一小时雨量(下午11时至午夜12时),是自1884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纪录(点图放大浏览),多处地区出现严重水浸,其实香港有多个地下蓄洪池,以往不少香港网民赞叹香港的防洪措施做得很好,近年几乎已很少听到有水浸甚至水灾的出现。
根据渠务署的说法,香港位于热带气旋的寻常路径,间中会有下暴雨的情况,每年的平均降雨量约为2400毫米,是太平洋周边地区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同时香港地少人多、城市急速发展的问题亦导致水浸问题加剧。因此香港政府于1989年9月成立渠务署,专责提供有效方法处理香港的水浸问题和有关工作。
👉自私中年男为泊车移走表位电单车 网民轰无品!大律师:至少犯3条罪
事实上,香港地下亦有著跟日本“首都圈外围排水道”(又名彩龙之川)相似的3个地下蓄洪池,蓄洪池可于特大暴雨期间暂存从集水区所收集的部分雨水,减低流经下游雨水排放系统的高峰流量。暴雨过后,暂存在蓄洪池内雨水便会透过自然回流及水泵经下游雨水排放系统顺势而下排出大海,大大减低低洼地区的水浸风险。
香港最早启用的是大坑东蓄洪池,隐藏于大坑东游乐场的榄球场和足球场的地底。旨在防止旺角一带因大量雨水从狮子山向南涌下而发生水浸。大坑东蓄水池于2001年12月动工,2004年9月竣工,整体面积长136米、阔130米和深9.5米,总容量为10万立方米,是香港首个大型地下蓄洪池。这个设计可抵御50年一遇的暴雨,即每小时超过100毫米的降雨量,远高于香港天文台界定为“黑色暴雨”的每小时70毫米。
上环雨水泵房在2009年启用,耗资约二亿港元。整个项目包括一个9,000立方米的地下蓄洪池(容量大约等于4个标准游泳池)、泵房、装有水闸的导流室、相关连接排水管道及园境工程。泵房本身为一个一层约5.6米高的建筑并建有两层地库,占地约448平方米。配合上皇后大道中的截水管道,整套排水系统提高了上环的防洪能力至能抵御50年一遇的暴雨。
跑马地蓄洪池是2017年才全面启用的地下蓄洪池,总容量为6万立方米,相等于约24个标准游泳池。蓄洪池位于跑马地游乐场地下,工程共耗资共10.7亿元,工程由2011年9月展开,至2017年3月全面启用,以纾缓湾仔、跑马地和铜锣湾一带的水浸问题。
跑马地地下蓄洪池是香港首个结合智能水闸及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的防洪工程,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会实时监察潮水和蓄洪池内及其上下游箱形暗渠里的水位,并自动控制水闸开关。智能水闸会实时监察数据,令箱形暗渠内的雨水能在最适当的时间进入蓄洪池。
另外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中包括一个崭新的水资源采集及回用系统,利用兴建在蓄洪池及球场底部的底土排水系统采集地下水、球场灌溉水和雨水。经收集的水经简单消毒处理已能达非饮用用途的回用水标准,可作灌溉用途、提供冲厕水予更衣室和附近的公共厕所,以及为食物环境卫生署提供回用水,清洗街道。该系统为现时全港规模最大的同类型水资源采集及回用系统,能有效地节省珍贵食水。
根据渠务署提供的数字,全港的水浸黑点(即易遭水浸地区)由1995年的90个下降至4个,暂时香港只有新田石湖围、林村谷盆地、漆咸道南以及薄扶林村为水浸黑点,当中新田石湖围的水浸黑点等级为等级3,即受影响面积多于10公顷,有机会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或严重交通挤塞。
对此,过往有网民表示香港人很幸福,每年的雨季都不用过于担心水浸问题,也指香港确是福地,因为紧靠著维港才能将水排到海中,非沿海城市是难以复制香港的防洪工程,也有网民指“00后未必知,以前元朗、旺角、跑马地、中上环成日水浸,连红隧都浸过”,反映渠务署确实默默做事,应记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