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澳Billy】小牛丧母后由村民带大 被人欺负全村即群起保护
约5年前,一头初生小黄牛和妈妈被牛群排挤,流落贝澳的两母子不敌艰苦生活,牛妈妈还未托孤便赴彩虹桥。那头只有数月大的小黄牛被野狗咬至重伤,差点便活不过来。贝澳村民把小黄牛救起,为牠疗伤,取名Billy。有村民当牠是宠物,有人称牠为街坊——现年5岁的Billy就这样由村民一手带大。
室内牛终回归自然
Dina住在离贝澳不远的塘福,她是当日驾车救起Billy的义工。当时的Billy年纪尚小,身形只有唐狗般大。“我到达现场时,牠满身是血,右边臀部被咬至整块肌肉不见了。我和女儿合力将牠抱到车上,女儿坐在后排抱着Billy安慰牠,牠一直很平静,我们把牠送到贝澳一位兽医的诊所进行抢救。”Billy身受重伤不能走动,在兽医院里住了接近一年,做了一只室内的牛。Dina和其他村民常常买水果来探望,又摘些适合牛食用的植物如血桐叶等,不过牠最爱吃的是香蕉。Billy体型渐大,伤口日渐愈合,到牠能走动的时候,兽医和Dina的女儿便带牠到草地上散步。
“有一天散步时,牠决定不再回来。” Dina说。“你怎么知道?”记者好奇地问。
“牠发力挣脱颈绳,大步大步在草地上跑,朝着水牛群奔去,没有人能追得上牠。那一刻,我们便知道牠想回归大自然了。部分颈绳还挂在牠头上,我们想为牠解开,牠却不让人靠近。颈绳已套着牠好几个月,直至知道我们不是捕捉牠,才放下戒心让我们为牠除下颈绳。”Billy奔向水牛群,难得水牛没赶牠走,如是者,贝澳出现了奇特的画面:水牛群在浸泥浆浴时,一只黄牛却在旁吃草;每到黄昏,水牛群到沙滩玩水,那只黄牛又会随行。我望着Billy,想像当天人和动物不发一语全凭动作沟通的情境,是很浪漫的故事。
民间守牛队
“我的角色就是替牠埋单,医药费也要钱呀!”曾在贝澳住了16年的何来笑说。Billy自小由村民照料,因此特别亲人,每逢假日,牠见到来扎营的人,就会走过去凑热闹,有时乱翻露营人士的袋,吃掉别人的食物,经常引起人牛冲突,Billy更试过被人打或掷石驱赶。负责管理营地的康文署职员不懂处理,身为大屿山爱护水牛协会主席的何来,试过跟政府部门商讨对策但不得要领,她惟有自行征召义工组织巡守队。义工每逢假日来到营地,将人与牛分隔开,教人以泼水的方法赶开Billy,又派传单教人正确的人牛相处方式。
跟着何来去找Billy,几乎肯定不会落空,因她清楚知道牠的行踪。“早上八、九时就会和水牛一同在草地吃早餐,中午就会到营地等喂牠的大货车司机,黄昏五时到沙滩与水牛会合。官员常说,香港的牛是流浪牛,你才流浪呀!牠们不知多有纪律。你见到牠耳朵上的黄色牌吧,就是为了向渔护署证明牛有地域性,你不会见到Billy走到其他地方,人们不能随便把牛只任意调迁,这会害死牠们。这里就是Billy的家,牠是我们的街坊。”
官员常说,香港的牛是流浪牛,你才流浪呀!牠们不知多有纪律。你见到牠耳朵上的黄色牌吧,就是为了向渔护署证明牛有地域性,你不会见到Billy走到其他地方,贝澳就是Billy的家。
是儿子也是宠物
“牠最爱吃香蕉。”贝澳沙滩士多老板娘Ann姐,一句说中Billy的喜好。她看着义工拯救Billy,看着牠长大,原本怕牠会阻住做生意,但后来发觉牠性格温驯,从不主动骚扰游人,于是对Billy也愈加宠爱。“我早餐吃剩的面包会放在雪柜,待牠下午经过店舖时留给牠吃。”记者提醒Ann姐,牛不应该吃人的食物。“我也知道,但有时怕牠饿,尤其是冬天。”Ann姐显得腼腆。
除了Ann姐,还有很多人一起照顾Billy。贝澳主要由老围、新村、罗屋和咸田四条村组成,村民都当Billy是宝,其中松哥和肥Dee是Billy的“契爷”,每天中午驾着大货车来,将收来的面包留给牠吃。只要一讲“契爷来了”,Billy便会朝货车驶来的方向走。而村民许太每天都买来水果,喂饲Billy和其他水牛。在刚过去的冬天,贝澳气温曾降至零度,许太更买了马草喂牛,让牠们撑过严冬。
“村民一叫Billy,牠就会走过来,我觉得牠是我们的宠物。有时恃着村民的宠爱,牠会很任性,叫牠不要吃来露营的人的食物,却偏偏不听话。Billy其实只是贪吃,但绝不是外人说得这么恐怖和会攻击人,之前有些内地人来贝澳营地,说牠滋扰又打牠,好心痛。”Ann姐指赶牛并不需要打牠,就如何来所教,用水泼向牛便可。“要是再有人欺负牠,全村人一定会来帮拖!”村民都是义气仔女,他们对Billy的爱护已如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