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评论】赴港IPO获追捧 阿里巴巴的“护城河”有多阔?

撰文: 陈放
出版:更新:

上周五,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发布公告称,自11月15日至11月20日间启动作为全球股票发售一部分的香港股票公开发售(IPO)。公告显示,阿里巴巴拟发行5亿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股份为1,250万股,国际配售股份4.875亿股。阿里巴巴拟将全球发售募集资金净额用于驱动用户增长及提升参与度,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并提升运营效率以及持续创新。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11月11日)消费日,阿里巴巴旗下的电商平台全天成交额超2,68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25%,领跑中国市场。此次阿里巴巴回归主场在香港发售新股,获得资本市场的热情响应。据香港信报消息,占发行规模97.5%的国际配售,首日已经获得足额认购。

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够获得资本市场热捧,是因为其在核心业务方面具有宽阔的“护城河”。1993年,“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致股东信中首次提出了“经济护城河(Economic Moat)”的概念,用来形容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具竞争优势﹑有能力保护其长期利润和市场份额免受竞争对手的入侵。

阿里巴巴2014年在美国上市,当时集资额达250亿美元,迄今为止,属历来规模最大。(VCG)

业务多元化触及日常生活各范畴

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是以淘宝电商平台为主的电子商务业务。由于阿里巴巴深耕该业务已有16年之久,在处处先人一步的积累下,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业务已经建立起了深深的“护城河”。

电子商务平台属于双边市场,市场一方的参与者会影响市场另一方的参与者。这就带来了市场双边规模的正外部性。也就是说,电商平台上的商户越多,吸引的消费者用户也就越多;同理,电商平台上的消费者用户越多,吸引的商户也就越多。因此,拥有先发优势的阿里巴巴迅速将电商业务滚雪球般做大。

在市场规模达到边际规模后,双边规模效应的正外部性消失,电商平台进入比赛下半场。此时,平台的综合服务能力成为影响客户流量的关键因素。为了获取流量,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普遍做法是多元化,围绕核心业务打造互联网生态,将触角伸向用户吃穿住行的各个角落。

阿里巴巴凭借先发优势在电商平台业务中积累了大量优势。(VCG)

用户数目达7.85亿户

目前,阿里巴巴从核心业务发展出支持型业务包含云服务平台(阿里云)、金融服务平台(蚂蚁金服)、数据分析管理平台(alimama)、物流平台(菜鸟物流);在核心业务外围发展出的拓展型业务包括数字媒体(优酷视频、阿里影业、阿里音乐)、餐饮配送(饿了么)、旅行服务(飞猪)、导航服务(高德地图)、智能硬件(天猫精灵)等。

此外,阿里巴巴也开始将电商平台内容化,通过文章、短视频、直播等嵌入功能将淘宝和天猫打造成重要的商户产品推广阵地。阿里巴巴CEO张勇表示,“阿里巴巴希望通过消费者细分、产品丰富和平台创新,为消费者和卖家增加价值”,这种战略将使阿里巴巴“扩大消费者基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阿里巴巴在中国零售市场拥有7.85亿移动月活跃用户(MAU),较上季度净增3,000万人,仍在增长中。

AI芯片表现领先同业产品

阿里巴巴在编织生态网的同时也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护城河”。一方面,阿里巴巴在基础技术研发上已经远超竞争对手。阿里巴巴于9月25日发布的自研AI芯片“含光800”在MLPerf测试中超越谷歌、英伟达的同类产品,成为处理能力最强的AI芯片。10月2日,在被誉为“数据库领域中的世界杯”的TPCC测试中,阿里巴巴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数据库OceanBase的处理速度超越了甲骨文研发的Oracle数据库,打破了甲骨文保持了9年的第一。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在数据收集方面积累深厚。互联网经济中最重要的就是用户数据的收集,在这方面已经建立起生态体系的阿里巴巴更具优势。凭借大数据的应用,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能够采取精准营销,提升购买转化率。此外,广告收入是阿里巴巴核心业务的最大营收来源,大数据与AI算法的结合也能使产品广告更有针对性,对广告商的吸引力巨大。

阿里巴巴建立的互联网生态给资本市场巨大的信心,自2014年9月19日在美国上市以来,阿里巴巴的股价增长了约一倍。未来,阿里巴巴在香港IPO完成后,中国内地资本市场或将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触这一优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