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国经济崩溃论”站不住脚

撰文: 朱冠美
出版:更新: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增速为什么快,为什么每隔几年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论调就来一次,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如何?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对此进行了解读。

研究机构北大国发院引述林毅夫指出,从以下四点概括中国经济发展进程。

第一,后来者优势助推中国经济起飞,林毅夫指出,从一名研究经济发展的学者角度来看,经济增长的表像是人均收入水准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准增加有赖于劳动生产率水准的提升,后者主要依靠两个机制:一是现有的产业技术不断创新,每一个劳动者可以生产出越来越多、品质越来越好的产品。二是产业升级,新的高附加值产业不断涌现,可以把资源、资本、劳动从附加值低的产业配置到附加值高的产业。

后来者优势在工业革命以后就存在,不过,改革开放前中国试图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建立起完整、先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这为中国的国防安全和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也因此放弃了“后来者优势”来加速经济增长的可能,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改变战略,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使利用“后来者优势”成为可能。

中国经济或进入增长转折点时期。(新华社)

料中国可以后来者优势 实现高增长

第二,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采用的是按照实事求是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原来大型国有企业继续提供保护补贴;对符合比较优势的新的劳动密集产业,放开准入,政府还积极因势利导,形成了计划体制跟市场体制在经济当中并存的现象。

正是因为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经济稳定且快速增长,资本积累,比较优势改变,原来违反比较优势需要保护补贴的资本密集产业变成符合比较优势,企业有了自生能力,为取消原来对国有企业保护补贴创造必要条件。比如装备制造业,在上世纪80年代不管是机床还是工程机械,不给保护补贴活不了,可是今天,中国的工程机械不管是私营的三一重工,还是国营的中联重科、徐工,在国际上均可以跟德国的西门子、美国的卡特彼勒竞争。原来给保护补贴是雪中送炭,现在给保护补贴就变成锦上添花。

第三,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来自外部。要回答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有多大,必须看中国跟发达国家的技术产业平均差距所代表的后来者优势还有多大。一个最好的衡量指标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差距。人均GDP代表平均劳动力生产水准,代表技术的平均水准跟产业附加值的平均水准。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中国的人均GDP是美国的21%,这相当于日本在1951年跟美国的差距水准,新加坡在1967年跟美国的差距水准,韩国1977年跟美国的差距水准。这些东亚经济体利用跟美国这些技术产业差距,实现了20年8%至9%的增长。它们利用“后来者优势”实现了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代表中国也有可能。

中国当局正逐步打破以往依赖土地财政的老路。(视觉中国)

透过内需释放经济潜力

那为什么中国从2010年以后经济出现下滑呢?对中国的情况,国内国外有争论。主流看法是各种弊端造成的,比如中国国有企业在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太多,效率低,所以经济增长速度慢。另一种看法是中国储蓄率太高,消费不足。第三种看法是说中国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越来越少,造成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林毅夫指出,共同的外部性原因和共同的周期性原因造成中国经济增长下滑。外部性原因是发达国家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到现在,经济还未完全复苏。

第四,中国需要靠内需进一步释放经济潜力。至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林毅夫认为,至2030年增长潜力应该有8%。这个潜力能够发挥多少,潜力来自供给侧,能实现多少则要看需求侧。需求侧由出口、投资、消费共同决定。他认为,到2030年之前,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靠内需实现6%的增长应该问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