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露营术(1)】为了轻 可以去到几尽?
元旦日Facebook传出一张张咸蛋黄日出照,但镜头背后,是万人空巷排队上山的迫爆画面。其实即使不是特别日子,不少热门郊游地点一到假日便多人过旺角,连露营也不再是小童军专利,成为大众假日的消闲活动。露营比起行山需要更多装备,相比买现成产品,其实外国更流行MYOG,即make your own gear,自己装备自己做,最吻合自己需要,亦更体现露营从大自然身上学习的精神。
露营文化也会因地制宜,如外国流行汽车露营,装备要几重有几重。但香港大多是行山露营或坐交通工具到指定营地,过一个周末便离开,自然较适合轻装上阵。
当中Jason和Tara是追求极轻(ultra-light)的佼佼者,为了轻,他们的装备由小火炉、保暖套,到行山杖、太阳能发电板、睡袋、帐篷,全都由自己手做!太阳能板布料太厚?拆掉改成较薄身的cuben fiber(早期帆船面料);行山杖不够轻?买碳纤管自己装嵌;帐篷太重?自己设计、缝制。把所有装备带上,只需一个小背包便可起行,潇洒!
装备轻一点,可以走更远的路,而且这种无负担,说走就走的自在感觉,令我可以更接近和享受大自然。
读设计出身的两位,不约而同从小喜欢做手工,特别是缝纫。Jason家造帆布,因此从中二开始便自己缝制露营天幕;至于Tara则因市场上找不到心仪的极轻装备,即使有也主要是美国的小品牌,手工参差,于是便索性自己做。二人解释:“自制装备在外国十分流行,很多分享DIY方法的网站,看多了自己也想跟著做。加上外国的市场比较透明,我们可以在网上订购物料,即使只购买小批量如十米乘十米也可以。”
Jason和Tara分别于三年前及一年半前成立自家品牌Picharpak和Tara Poky Works,精心搜罗轻身又耐用的物料,如从美国订购的防水物料x-pac;主流品牌较少采用、轻身但易燃的Silnylon等,制成背包、帐篷和小袋。轻巧之外,设计也花心思,如背包特别用上防水线缝制,遇水会自动发胀,把线孔填满,防止渗漏。
虽然二人均说自制用具比买现成货费时,但透过自制用具,可以更了解物料;不得已要消费时也会更精明。更重要的是,自制轻量工具更能实践他们的露营态度:“装备轻一点,可以走更远的路,而且这种无负担,说走就走的自在感觉,令我可以更接近和享受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