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便神器】从一个屎坑说起

撰文: 余婉兰
出版:更新:
插画:Core Lo

欧美人士今时今日才鼓吹“蹲著如厕更畅顺”,而我们亚洲人此等“人生大事”,文明以来就是由蹲开始的。他们的“新观念”,在我们看来,只是复古而已!然而吊诡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蹲厕却渐渐消失,反而复西方人的古,追求“解得舒适”。

回顾人类如厕历史堪称一部另类文明史。抽水马桶并非一天建成,在这之前,人类与自己及别人的粪便可如斯“亲近”──先掘地为厕,满了再把坑填上,以茅草简单遮蔽。这是茅坑的雏型,中国最早出现的“蹲厕”。

古代宫廷的厕所就不是坑那般小儿科,而是六、七尺深的“漏井”,排泄物直接“噗咚”落井,根据史书记载,周朝就有。

秦朝时的茅厕率先出现隔墙和尿槽,这为男女分厕的先兆,不少达官贵人甚至盖一所隐蔽房子当厕所,增加了如厕的私密性。但只限于上流阶级,不少街巷小民,没有坑厕,更遑论小厕屋,他们多用流动厕所,即马桶。唐宋时期,出现专门经营“粪业”的人,负责清走粪便,即我们所熟悉的“倒夜香”。据说古时粪业是大生意,能致富、生财,粪便雅称“黄金”果然不虚。

欧洲不少排便容器的造型与椅子一样。(Getty Image)

至于西方社会,最早的厕所则有点不一样,同样也是地面挖洞,但不再随地解决,而是在洞的位置放可移动的容器,方便清洁,对居住卫生稍有改善。这发明衍生出各类排便容器,有的排便容器甚至改造得与普通椅子无异。人们不用蹲得双腿发酸,可舒舒服服地安坐,这成为抽水马桶的雏型。

古罗马的公共厕所是社交场所。(Getty Image)

古罗马的公厕为西方最早出现的公厕,排排坐,没有隔间,也不分男女,大家可一边如厕一边谈笑风生。每人手上有一根海绵木棒清洁,用完浸在盐水槽,留下一位再使用。

这种亲密、共享与体味交换,大概没有比这更袒荡荡的社交场合了。

维多利亚时期的抽水马桶。(Getty Image)

第一个抽水马桶在1596年由英国人约翰.哈林顿爵士发明,之后便没有什么太大改变,最大的改变发生在十八世纪末,由英国人亚历山大等人改良和设计的“虹吸式抽水设备”,及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发生“大恶臭事件”(粪便直接排入河中,造成恶臭),下水道系统开始重新组织及逐步扩大,满足到当时的英国人口排泄量,因霍乱而死亡人数大幅减少,厕所的划时代价值才得以彰显。有哈佛大学遗传学者研究曾指出,厕所是延长人类寿命的唯一变数。

1910年以后,抽水马桶无论外观还是构造原理,都与现在的马桶相差无几,抽水马桶也正式传入中国及日本等亚洲国家。抽水马桶才真正地普及起来。

日本的如厕文化也相当有趣,六十年前日本人还在使用茅坑,人人都蹲著排便。但现在日本只有3%是蹲式厕所,还不到一世纪,日本人已经使用全世界最先进的高功能厕所──一厕既可检查血压,播放音乐,也可用马桶内的喷水嘴及热风烘干肛门。另外厕板可调校热力,不怕冬天“冷亲”──堪称厕所文化大跃进的代表。

参考资料:人民历史网、《厕所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