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专题】暑假的野外挑战(一)小学生的120小时登山历险

撰文: 梁蔚澄
出版:更新:

野外挑战120小时,没有父母相随,没有冷气凉伴,与蜘蛛同眠,与蚊子共进晚餐……这就是35位小学生的暑期体验活动。这些7至11岁的小学生,因参加了“我要高飞”自立训练营活动,首次与大自然作最亲密的接触,亦要挑战自我,靠双脚登上957米高的大帽山。父母熟悉的叫唤声不再,却换来阵阵蝉声;小小身驱背起的不再是厚厚的书本习作,而是比其重几倍的营具食材。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可依靠的只有初次认识的同伴。虽有导师在旁,亦不会主动协助,究竟这些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是如何度过曾有红雨来袭的五日四夜呢?摄影:潘思颖

好攰呀,我要低飞!但做人一定要有坚持,又要耐性……即系……系咁喇。
马仔组小队长比卡超
“高飞仔”在五日四夜的行程中需自己背起一个48L左右的露营用背包,重量不轻。

小孩子大挑战 野炊扎营初体验

这是红雨过后的日子,亦是参加训练营“高飞仔”的第三天野外生活。天气仍然不稳定,时晴时雨,记者与摄记二人背起48L及72L的露营用背包,载起数日所需的营幕及用品,走向他们驻扎的营地,准备与他们共同体验野外生活、登山的挑战。除拍摄用的装备外,其实小朋友的背包装备与我们相约,也不比我们轻,加上经过在红雨中睡水床的经验,35位小学生会否有放弃的念头?当我们走近营地,反而热闹纷纷,因为他们要在没有下雨的时候,快快在营地中找个好位置扎营。

“找不到营骨呀,天幕柱呢?营钉呢?都不见了……”

“还有7分钟,要快点!”

野外的团体生活,讲求合作,守时,自律。马仔组的成员共6男3女,女子组的营已完成,男子组却因不见了营钉正苦恼着。在野外求生,遗失带来的装备,又可以怎么办?最后他们在树林中找来石头、树枝当作临时营钉来巩固营幕。

小朋友发挥他们的应变能力,以树枝及石头当作营钉,但不消几分钟已移位。

我笑问:“这样可以了吗?营钉不稳,下雨时如果外营贴向营内幕,最后又是睡水床呢。”

他们自信满满地回答我:“姐姐,可以的!不用担心!”看到他们乐观的模样,导师们则轻轻一笑。

也对呢,不是这样,又可怎样?因为,孩子看管好自己的财物,承担后果是他们在这次体验中的重要一课。

他们把第一天买来的急冻猪手留在第三日晚上与米饭一同煮熟,露营的意外美食──猪手捞饭。

扎营过后,已到黄昏时段,他们立即切菜煮食,还好不需柴枝生火,但他们需由山坡下把接近10公升的水擡至营地作野炊之用,却是颇吃力的。以为在郊外的五日四夜,只可吃公仔面作晚饭,但他们却煮出猪手饭、咖哩饭等一𩠌一汤的菜肴。虽然这还是要靠导师的口头指导,但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没有煮食的经验,能在野外亲自制作美食,以明火褒出一锅没有烧焦及“黐底”的白饭,令他们明白平日吃到的饭菜及干净的食水是得来不易。

野外没有灯光,只要点点星光,小朋友需要只备头灯作照明之用。

黑夜袭来 想家的情绪涌现

夜幕低垂,各人开始带上头灯来照明,在黑夜中清洗碗碟,收拾炉具后,辛劳的一日换来片刻的自由时间,有人坐着休息,有人谈话嬉戏,有人仍努力地把山水过滤变成可饮用的清水。可是,在凉亭的一旁,传来阵阵哭声……

呜呜……呜呜……哇哇……

他们就是住在亲自扎起的帐幕内度过四天的晚上。

哭声由呜呜低鸣,渐渐变成哇哇声的嚎啕大哭,听起来十分凄惨。我们尝试寻找声音的来源,原来是三个男仔的哭声合奏。马仔Sir把他们引领到树林的另一边,以免影响其他孩子的情势,亦尝试让他们冷静下来。组长比卡超哭着解释说:“煮完饭后…我们执垃圾…然后…休息,文具部哭起来,我问他发生什么事,然后好似傅染咁,令到我都哭起来。”组员西瓜是哥哥,负责报时的工作,可是听到哭声也不禁哭起来,他说:“我有细佬呀…佢好嘈呀…好挂住佢好嘈,我好喜欢佢嘈。”

西瓜在组员进入营幕后便细心地替他们拉上外营的拉链,避免昆虫进内。

虽然已是第三天晚上,适应了野外的生活,部分成员仍未习惯没有父母在旁。这样看来,虽然是短短的五日行程,对他们来说却是无比的漫长。比卡超补充说:“我反而担心嗲哋妈咪…加上佢地好喜欢我…加上我好喜欢佢地,我永远都唔舍得佢地…加上得我妈咪先可安慰到我。”这样的真情剖白,也许只有在离开了平日的安全区,踏进艰辛的时刻才令他们珍惜平日时刻相伴的爸妈。

听了这三位感性小男孩的内心话后,原来对他们来说,黑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见头灯带来的点点灯光,令他们联想起家中的点点滴滴。

小伙子穿上雨衣,加上一个重重的背包,走上山路也格外辛苦。

小脚板登高去 冲上957米大帽山

翌日起来,雨势时大时细,我们就在这样的天气下煮早餐,然后计划行山路线,于第4日登上全香港可以用双脚行得最高的地方──大帽山山顶。他们收拾起湿透的营幕、煮食用具等,穿起雨衣再出发。行山最怕就是下雨天,营具、衣服等湿淋淋的话,等于增加了背包的重量,再加上要穿上一件焗促的雨衣,小伙子们已经不断往山上进法,大人们也感到疲累,可况是小学生?

野外历程不只有汗水与泪水,还有接触动物的快乐时光。

马仔组成员经过连日来的远足训练,已可愈行愈快,并用说笑话的方式把负面的情绪抹走。可是这天却有点打回原形,整队也沉默起来,动作亦很慢,连把雨衣收回背包内的简单动作,也用了10分钟。

马仔Sir向他们训话,在外人看这也许有点刻苦了吧,也许他们想借此休息一会。他对我解释说:“其实连日来在山下的一切训练,以及令他们明白守时的重要,是因做什么也慢吞吞的话,又怎样应付山上天气的急速变化?”

这次带领孩子挑战大帽山的导师是天使家庭中心的司爷Sir、马仔sir、Fanny Miss及Sam Sir(左至右)。

还余三分之一的路程,小伙子终可放下背包,我们也以为可以轻松地上山顶,原来走了一段很长的斜坡,还有几个发夹弯等着我们。

不过他们没有了包袱,就像“甩绳马骝”一样飞奔上山顶,天文台前便是终点站,从没想过可完成这次的旅程,有孩子高兴得大声说:“好像收到生日礼物咁开心!”

不过,艰辛的过程还未完结,我们还是要用双脚走下去,拾回背包,以全新的自己,踏上归家的路。

他们大多也没想过自己能在父母陪同的情况下,独自完成登山旅程。导师们曾说:“父母对子女过度的关心,系对佢哋未来的狠心。”若然现在什么也帮小朋友做,是剥削他们学习的机会,未来什么也不晓,狠心。相反,现在能给予磨练、错败的空间,便可令他们在未来有更多发展及承受错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