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周末游推介】揭开鬼节迷思 “盂兰文化节”玩游戏习俗体验

撰文: 李欣愉
出版:更新:

踏入八月,亦是农历七月,每到这个月份,各区都可见盛大的盂兰胜会举行,神功戏及烧衣纸等祭祀活动随处可见,各处都弥漫着吓人恐怖的气氛,特别是小朋友,他们只听过有“鬼节”这个节日,但实际所知的不多,都会感到好奇。今日由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于维园举行的第二届“香港盂兰文化节”则有点不一样,它的目的并非祭天拜鬼神,而是为了推广能追溯至西晋的盂兰文化。
香港盂兰文化节的活动统筹胡炎松表示,盂兰节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意涵的活动,只要了解它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每项活动的目标,便不会再认为它是吓人的节日,更可让小朋友从中了解这个传统中国节日的由来。

18呎长的立体布景板,家长可跟小孩一同跟鬼王合照。(龚嘉盛摄)

香港潮属社团总在2011年申请并成功把潮人盂兰胜会列进香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而盂兰胜会的起源,要追溯至西晋“目连救母”的故事,佛门弟子目连的母亲因生前作恶,死后堕进饿鬼道,孝顺的目连不忍母亲挨饿,便用法力把食物送给母亲,但当一送到嘴里,食物却变成一缕火烈。于是,目连便去请教佛祖,佛祖便教它在农历七月十五日,用名为“盂兰盆”的器皿盛装美食拜祭僧人,替母亲积功德消去恶行,她便不用再挨饿。目连孝顺的故事受到后代的推崇,到宋代发展成以盂兰盆向孤魂野鬼布施以祈褔消灾,及发一直向后世流传,演化成现时的盂兰胜会。

没有香烛的盂兰胜会
盂兰胜会的故事源远流长,但每年胜会的焦点都放于神功戏、祭祀、抢孤等活动,鲜有社团会解说它的历史起源。故“香港盂兰文化节”不会有以上的传统祭祀活动,反而增设了许多适合一家大细参与的亲子活动。场内除了有摊位游戏、3D立场拍照区和传统手艺流动教室,包括迷你花牌、剪纸、面塑及吹糖,除了认识盂兰节,还可以亲手制造纪念品。

胡炎松示范盆供堆叠的技巧。(江智骞摄)

虽然没有神功戏,但有紧凑的“盆供堆叠”及“抢孤”比赛。“盆供堆叠”是参赛者需要斗快把各种生活用品如褔米包,香皂、牙刷、碗碟等叠上盂兰盆,数量最多或最高的为胜出。未有报名参赛的家长亦可带同子女到摊位体验这两项活动。如在“掷筊”摊位游戏掷出三次“圣筊”,更能免费获赠由漫画家Stella So绘画的“盂兰的故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