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融入教育 珍视孩子对自然的好奇心
自然生态变化多端,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四周。它可以是夏日里的蝉鸣,也可以是田园里的草香,既是唾手可得,也是梦寐以求,一切视乎人的心态。如果你相信,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可把它融入生活中,让“生态”转化为“生活常态”,也融入亲子活动中,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摄影:陈焯𪸩、罗君豪、吴钟坤,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珍视孩子对自然的好奇
苏毅雄(Samson)是环境教育学者,他与妻子袁咏思(Iris)都积极推动环境教育,提倡爱护自然生态。Samson每天花20分钟送儿子苏孝乐(乐乐)上学,途中,他们会去看看树枝上的虫蛹,观察停歇于围墙上的鸟,还会欣赏不同季节的树木和花开花落。
在一个台风的日子里,不用上学的乐乐问爸爸:“外面那只蜘蛛怎么办?”原来父子二人曾目睹屋外一只蜘蛛爬行,经过爸爸介绍这8只脚的小生物后,关爱的心,悄悄在纯洁的孩子心中萌芽。
人与大自然共生的态度,需要引导和提醒,欣赏和爱护的心,也可透过日常生活去培育。Samson举例说,乐乐小时候不怕虫子,也不怕飞蛾等小昆虫,当他发现小生物,爸爸就对他说:“这小东西的样子很特别,被你发现真厉害,我们来看看牠叫什么名字。”在乐乐那单纯的心思里,不会有丑的概念,也没有害怕的原因。
乐乐现时8岁,一次放学回家后却突然变得害怕虫子。Samson解释,小孩子的反应和观念会互相感染,看见同学对虫子表现惊慌,乐乐也被影响。Samson提醒乐乐:“你以前不害怕牠们的,你记得吗?”父母永远是最好的导师,即使小孩子日后踏进再大、再复杂的世界,只要小时候心中有一套牢固的观念,日后就不怕面对各种形式的差异。以一辈子为期限,永远担起模范的角色,这也是Samson与Iris给予乐乐的最大支持。 “当眼前有新发现,在相机和望远镜之间,我们总是先拿起望远镜去看。”Samson说。与事物拉近距离的好奇心,是孩子认识和欣赏世界的一种天赋能力,像本能一样单纯,不计较付出,亦无关失望,只想用眼睛去看,被世界感动。
擡头吧,擡头就能看见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
日常累积对大自然的经验
在父母的教育下,乐乐从小已是细腻、善良和有爱心的男孩,当他看到眼前麻雀在吃东西,会向妈妈提议绕路走过,说:“我们不要吓到牠。”
Iris记得,乐乐小时候比较文静,而他也像其他孩子一样,有很大的好奇心,观察力特别强。在街上发现不认识的生物,乐乐回家后会翻看爸爸的图鉴书籍。因为日常的经验累积,乐乐对于身边不少生物都有基本认知,例如辨认麻雀、红嘴蓝鹊、鹊鸲及珠颈斑鸠等常见的小鸟。
当生活中对自然的经验日渐累积,乐乐也慢慢成长,开始变得积极好动,话题也愈来愈多。参加户外生态班时,乐乐更会化身小导师,找出昆虫和蜻蜓,带动身边的小朋友投入大自然当中。
对孩子而言,世界很大很新鲜,不断学习是理所当然;但对于大人而言,很多微细的事物都“看不上眼”,而因为孩子的缘故,父母二人仿佛再返回学习阶段,这是Samson与Iris经常强调的意外惊喜。
别让孩子的好奇心随时间流逝
孩子都有他们的视野,乐乐会发掘眼中很多“不寻常”,例如发现失去一只翅膀的蝴蝶,会主动向爸爸发问,爸爸会以生命的循环,及大自然的生物链去解释;学校有参观动物园的活动,乐乐回家后疑问:“怎么动物都在笼子里呢?”父母则以野生动物在大自然都自由自在,说明动物应拥有自由。面对孩子提问,Samson庆幸能凭专长去满足他的求知欲,因为好奇是欣赏世界的一种表现,这正正亦是大人渐渐流失的能力:“有一次我看到有个小朋友不停向其母亲提问,可能母亲感到厌烦吧,竟然责斥孩子不要再问,那时候我替那孩子感到十分可惜,甚至有点难过,我们都应该珍视孩子们那丰富的好奇心。”
在长年累月的环境教育工作里,Samson深深感受到大自然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只要付出时间和耐性,必定有所发现,可爱的瞬间就在不经意之中发生。
曾于一个下雨天的户外旅程,学生们本以为会是没有收获的失败之旅,Samson却问道:“你们猜猜下雨天的蜻蜓、青蛙都躲到哪儿去了?”环境不会因人而改变,要训练他们随时随地思考与观察,雨天也可以是一场难得的巧遇和时机。怀着对大自然的好大奇,不管什么时候,都不会令人失望。
作为爸爸,Samson对儿子有什么期望?“如果他能以一颗正面的心对待自己身处的大自然,将来无论度过哪一段学习过程和人生经历都能享受每分每秒,这是我对乐乐最大祝愿。”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