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眼镜放艺术馆地下也是美学? 是时候重新思考艺术了
有人将一副眼镜放在三藩市现代艺术馆地上,装作参展作品引来观看和拍摄。不少报道以此为题:“这是艺术吗?”博物馆当然懂得在Twitter做杰出关公:“我们中间是否有个Duchamp?”【真・行为艺术:眼镜随手一放扮展品 艺术馆观众围观拍照】
但原来到了明年,Duchamp将尿壶倒转放在博物馆之举,刚好就一百周年了。为什么一个世纪之后,同一个问题仍然在重复?加州柏克莱大学哲学教授Alva Noë在其《Strange Tools: Art and Human Nature》的题辞引述John Dewey:吊诡地,最阻碍人思考美学的,或许正是“艺术品”本身。
Noë提出艺术并不限于艺术品,甚至不是某类“东西”,而是一种探索人性(human nature)的实践。他以认知科学出发,认为我们日常作的活动,譬如跳舞、喂哺母乳、观看事物,都是以技术把自己和周遭环境组织起来的过程。故此我们并不等于我们的脑袋,而是跟环境交织在一起的生物 (organism也就是组织之物的意思)。
那么艺术在哪里?Noë借用Heidegger和Wittgenstein的概念,分别以工具和图像去理解:日常生活我们多以功能去考虑事物,例如戴眼镜来看书、参加派对跳舞;艺术却像编舞(choreography)之于跳舞,是一种“无用”的工具,其目的像图片(-graphy)一样只为呈现,令人可以抽离地重组、思考事物,使之成为问题—对Noë来说亦即探索人性。
不知是否为了大众读者,Noë这本书的风格个人而不严谨,有许多重大的论点 (例如“艺术等同于哲学”)只是反复强调而没有仔细辩明。另外,Noë的艺术观对当代艺术来说,其实并不陌生:文首的例子,艺术馆很轻易就把它喻为Duchamp以艺术之名质疑艺术;问题是艺术馆不断的自我指涉,100年后还足以帮助我们重组理解艺术吗?如果艺术早已经离开画廊涉足生活,本书最有启发性的,或许是〈为什么艺术这般沉闷〉这可惜太短的一章:艺术是根本地沉闷的,才能叫人除下眼镜,从行礼如仪的娱乐和工作中解放出来。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