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游走巴黎圣马丁运河区 “好玩的都在这里发生”
巴黎的第11区,在去年因恐袭而登上国际头条之前,本来就从不出现在旅客的地图之中。位置刚好在第3区(也就是布满潮流精品店的Le Marais)旁边,好几年前抵受不住租金压力的店主以及年轻住户,早就迁移到当时仍是声名狼藉的第11区;让本来充斥异国移民与破旧房子的街道,渐渐成为巴黎另一块的潮流区域。胡乱散步仍可以找到惊喜,甚至还保留了一点诡异与神奇──这不就是我们似曾相识的巴黎?摄影︰曾梓洋
除了香榭丽舍大道和罗浮宫一带的那种挤拥繁华,走在巴黎中心的街道,本来就很少熙来攘往的场景。但对于巴黎一般的宁静准则来说,平日的11区,实在算得上是“真.宁静”。
比真正的巴黎更巴黎
11区与别不同的,就是拥有一条源于1802年的运河──Canal Saint Martin(圣马丁运河)。但与巴黎举世闻名的塞纳河最大的分别是,圣马丁运河丝毫没有前者的绮丽浪漫气息。连接运河两边的五道桥由钢铁制成,桥身满布涂鸦,过路的青年坐在桥上的梯级喝啤酒聊天;经历过寒冬的运河在到访时仍处于干涸状态,暴露了不少堆积在河底的垃圾。如斯的巴黎,想必是许多人都从没想像过的。
“我喜欢这区,比起那些造作的景点,这里更像真正的巴黎。”站在眼前是身形魁梧的Margi,是Le Comptoir General的经理。决定开口与他攀谈的一刻,确实需要一点勇气。要形容这个地方,还真要花一点力气──首先它没有明显的入口,在运河旁边一条隐蔽迂回的小巷,你先要壮着胆深入前进,然后慢慢闻到远方传来的异国音乐与香气,你就找对地方了。外墙布满攀藤植物,内里也一片漆黑,内外一股阴森感觉。穿过老墙纸与旧木板组成的走廊,迎面跑来一群小孩,来到了由许多怪异家饰组成的餐室。至少,香味是诱人的。“这里由一群非洲裔巴黎人创立,菜单上都是家乡菜,从音乐会、古董店、放映会、时装骚……总之有趣好玩的都会在这里发生,没有什么界限。”
从厨师到外场,清一色是非洲裔人士,播放的也是充满非洲节拍的声音。装潢从法式怀旧到异国风情,风格混杂得无法梳理,每个角落都是让人驻足入神的风景。“我们大部分都在巴黎土生土长,并无半点想要缅怀家乡的意味。巴黎从百几年前已经蕴藏着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文化,但有时这些文化并不为大众所认识、甚至被边缘化;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平台,让不同文化有平等的基础去展现它们的可爱之处。”
不只是餐厅,又不是单纯的店舖,晚上更像是前来跳舞、听歌、喝酒的地方,Margi干脆将这个“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的地方起了个别名:Ghetto Museum。到访当日却坐满了打扮入流的年轻家庭,周末提供的是自助早午餐,大大块非洲烤鸡配地中海小米或白米饭,盛在港人倍感亲切的彩色塑胶碟上。卡在异国味道与一片喧哗声中,突然觉得自己一下子从高雅的巴黎逃到“烂笪笪”的柏林,时空如此奇幻。“美轮美奂又带点势利的是一种巴黎,开放率性又带点疯狂的又是另一种巴黎,就像这里。”
漫游者复活
在11区的小街游走,不难理解为何这里会成为小店与游人的“避难所”:几步一家咖啡室,杂乱无章的精品、古董店,每个转角都会遇上不知名的惊喜。比起渐渐被名店进占、街道变得公式化的Le Marais,在11区散步,的确更有Flâneur精神。
发现Artazart的确叫人喜出望外。你要是不想排长龙进入庞比度中心里面的艺术书店,也受不了“潮圣地”Colette的喧哗人流,就会明白为何Artazart如此让人安慰。座落在圣马丁运河旁边,单是小红屋的外形已经教人讨喜。里面是一列列密麻麻的书架,没有手冲咖啡和设计师坐椅,就是平实的一间书店,在这个什么都讲“概念”的年代,简约平实是多难得。“从前这带附近多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大多是从不同地方来留学的。这几年学生少了,旅客是多了一点,但这阵子又再沉静下来,未知道与之前发生的事(恐袭)是否有关。”害羞的店员说着,始终不愿意透露名字。
虽然没有一般设计书店的概念包装,但Artazart的选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从国际出品到本地印刷,摄影、设计、时装、甚至是难得地有丰富的儿童书籍角落(大概是和蜂拥而至的新年轻家庭有关),主流另类共同散落在书架各处,一不小心,就消磨了一个下午。“书店开业至今已经13年了”店员笑说,“周遭面孔虽然不停转换,但我庆幸他们终始带着微笑。”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