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动画师的绘本梦:画出香港自然故事

撰文: 梁蔚澄
出版:更新:
香港有很多美景,能忘了城市的繁嚣,感受生命的脉动。
绘本创作家 吕朗婷
阿朗成为全职艺术家之时,已用大自然、生命为创作题材。(潘思颖摄)

香港除了高楼大厦,霓虹灯海外,还有什么别致诱人的风景?我约了今届“香港图画书创作奖”的佳作得主吕朗婷(阿朗)出来一游香港湿地公园。此刻她一身土色系的轻便装束,配备背囊、望远镜,再戴上墨镜,酷得像个导游一般。我笑她未免有点专业,我们都只是闲逛而已,她却轻轻一笑,认真地回答我:“我真的曾在这里做义工啊!现在刚开门,比较少游人,带你去看一些景色吧。”原来她除了是个全职动画师外,闲时画绘本,更曾是个湿地公园义工,令人好奇她还有什么身分?

看见雀仔站在树枝上,阿朗亦会提示我们雀仔的位置。 (潘思颖摄)

去做义工了解大自然

“你听到小鸟在唱歌吗?”、“这是弹涂鱼”……

阿朗此刻熟练地介绍着每个地方、每种动植物,看见她兴致勃勃地诉说着,不禁令我想起她的得奖作品《小种子会飞往哪里》都是以大自然为题,以植物及鸟为主,我问她喜欢鸟类吗?“我自细已经看Discovery channel,觉得雀仔好优雅,而它的翅膀和脚好脆弱,身型同一般狮子、老虎等哺乳动物不同,所以我觉得在整个组合之下看来,雀仔是优雅组,昆虫是古怪组,狮子、老虎是典型组。”她笑说,2至3年前到湿地公园做义工不是为了画绘本,而是想了解多一点大自然及生态的知识,又可以沉浸在自然的环境中不断学习。

我看见她的参赛绘本样版都是手绘为主,再用木颜色上色。这些步骤已觉很费功夫,如想修改原图,亦很花时间,甚至可能需要重画。平日会怎样分配时间?她说上班时,亦尽量同时构思故事,有时会带画簿、有时带A4纸去画下当刻想到的情节。但这样的绘画功力及心机是从可而来?

阿朗的作品主要用木颜色作素描及上色之用。(潘思颖摄)

用图画说故事传意更广 转战绘本创作

阿朗,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一名视觉艺术家,她于2006年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后,一直投身艺术创作,作品题材以大自然、生命和情感为主,如她会利用鱼骨做雕塑、贝壳和玩具士兵等做立体的作品。后来,她发现这样的创作及艺术是对香港市民来说有点深奥,加上接触面并不广。再者一张画、一个作品当中可包含多个讯息,但大多时,观赏者都是望一望个画面及看一看艺术家的风格,不会细致地阅读当中的讯息。

这才发觉自己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表达方式,她不断思考怎样的方式才可表达更多深层的意义,最后她发现,书就是她探索及追寻的媒介。2009至2010年左右,她看了很多有关环境保育的书,恰巧她一直以来也是想讲生命的故事、对生存的渴望及大自然的故事。

平时会觉得艺术可以拖住先,但当有事情触动我时,便会好想表达,好想画画,用说故事的方式表现当时的感受。
绘本创作家 吕朗婷
阿朗希望能提供一个私人的空间,让读者在书中享受她所描绘的大自然的旅程。(潘思颖摄)

思念的朋友 促成一个绘本的诞生

《小种子会飞往哪里》本身包含了阿朗自身的成长经历,故事中的“我”很喜欢板根,虽然别人说香港公园内的板根树是假,但却对植物感到好奇、得意。于是,她去马来西亚观看不同的动植物,回到香港的米埔后,才发现香港的美,也找回妈妈小时侯买给她的动物名信片是出自英国画家之手,“我”感觉很微妙,原来在两、三岁时已种下对大自然喜爱的种子,最后她甚至与那位画家联络。阿朗说:“我觉得这个生命过程好正,想用这故事去启发更多的人。画家留下的画作启发了我,探索大自然之余,我又重新探索自我及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那颗小种子会继续去旅行,继续不停探索。”

这是阿朗由儿时起一直储下来的那位英国画家所画的名信片及书签。(马熙烈摄)

其实阿朗一直已想好故事的,不过令她下决心完成整个创作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一位患了癌症的朋友,她鼓励阿朗完成绘本。遗憾的是虽然只余数张稿件,可是他病情急转直下,最后亦没有看到她的佳作。阿朗说:“对我来说,每一次比较密切的人过身时都好想做创作,平时会觉得艺术可以拖住先,但当有事情触动我时,便会好想表达,好想画画,用说故事的方式表现当时的感受。”

如今阿朗除了继续上班外,同时继续绘本创作,亦希望《小种子会飞往哪里》能在市场上面世,让更多人重新发现大自然的美,原来近在咫尺。

阿朗以木颜色油出《小种子会飞往哪里》中米埔的景象。(马熙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