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气流袭港|回顾2010年“世纪沙尘暴” 悬浮粒PM10升至破纪录

撰文: 倪清江
出版:更新:

本港近日在冷锋过后,受到一股强烈东北季候风影响,而这股强风更夹杂了“加料”,将北方内蒙古的沙尘带来广东。本港星期日(13日)因受沙尘气流影响,视野变得一片灰蒙蒙,各区空气质素健康指数介乎7至9,即高至甚高水平。

前天文台台长岑智明指出,这次沙尘气流袭港,天文台录得的能见度维持7公里左右,可吸入悬浮粒PM10(10微米以下的悬浮粒子)水平以屯门录得每立方米402微克为最高,但相比起2010年3月21至22日那场袭港“世纪沙尘暴”,今次情况并不算严重。

岑智明指出,2010年那场“世纪沙尘暴”,天文台的能见度下降至最低2,000至3,000米(2至3公里),曾录得本港空气中的悬浮粒子PM10,上升至超过每立方米700微克的破纪录“爆表”数值,是1997年环境保护署开始监测PM10以来的最高浓度。当时使用的“空气污染指数”未能反映空气质素极差的严重性,有关状况促使当局检讨,其后于2013年推出现时由1至10+级的“空气质素健康指数”。

▼4月13日 沙尘气流袭港维港灰爆▼

4月13日,本港受沙尘天气影响,维港视野一片朦胧,到尖沙咀海旁的市民及游客,不少人戴了口罩。(廖雁雄摄)
4月13日,本港受沙尘天气影响,维港视野一片朦胧,到尖沙咀海旁的市民及游客,不少人戴了口罩。(廖雁雄摄)
4月13日,本港受沙尘天气影响,维港视野一片朦胧,到尖沙咀海旁的市民及游客,不少人戴了口罩。(廖雁雄摄)

前天文台台长岑智明周日在Facebook撰文指出,2010年3月21至22日有一场沙尘天气曾令香港天文台的能见度下降至最低2,000至3,000米,悬浮粒子PM10的浓度最高升至破纪录每立方米700微克以上。“相比之下,今日(13日)天文台嘅能见度维持系7公里左右,最高嘅PM10系屯门,高达每立方米402微克,没有2010年那一次严重。”

岑智明指2010年影响香港的沙尘暴,情况较今次严重。(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2010年“世纪沙尘暴”令天文台能见度降至3000米以下

天文台在2010年3月22日曾撰文解释该场“世纪沙尘暴”,当时透过地球观测卫星真彩图像显示整个沙尘暴南移的过程。从卫星图片评估,沙尘在3月20日位于华北地区(图1),3月21日到达华中及华东地区(图2),到3月22日(图3)扩展至台湾及其邻近的海域。

当时本港主要吹偏东风,沙尘经东风吹来香港。受到大气的悬浮粒子影响,天文台能见度颇低,曾下降至3,000米以下。其后因转吹东南风,本港能见度才稍有改善。

图一. 2010年3月20日上午10时50分的地球观测卫星真彩图像。当时沙尘位于华北地区。(天文台图片)
图二. 2010年3月21日下午1时6分的地球观测卫星真彩图像。当时沙尘向东南扩展至华中及华东地区。(天文台图片)
图三. 2010年3月22日上午10时38分的地球观测卫星真彩图像。沙尘影响至台湾及其邻近的海域,华南大部份被云所覆盖,未能从卫星观测。(天文台图片)

天文台科学主任其后就该场沙尘暴撰写报告,指出东亚的沙尘天气多源自蒙古国戈壁、中国西北及华北各大沙漠。沙尘暴发生的条件包括地表性质(土质松软、干燥、无植被或草木生长及没有积雪)及配合的气象条件(强烈的地面风、大气垂直不稳定及没有降雨降雪)。沙尘暴大多发生在冬末到春季,以2至4月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所及的地区包括台湾、韩国、日本、甚至远达北太平洋及北美洲。

2010年录得悬浮粒子每立方米700微克 创监测以来新高

虽然过去也曾发生过多次源自蒙古国及中国西北地区的沙尘影响香港的过案,但影响都比较轻微,公众一般没有察觉。报告指出,在2010年3月21至22日香港受到沙尘影响,空气中的悬浮粒子PM10的數值,上升至超过每立方米700微克,为1997年香港环境保护署开始监测PM10的浓度以來最高。

2010年3月沙尘暴影响地区。(天文台报告图片)

当年3月18日下午,蒙古西部的高气压与中国东北的气旋之间的紧密梯度,产生强风,令蒙古国西部和南部先后出现沙尘天气,并随着该组天气系统向东移动;3月19日,沙尘天气开始侵袭中国西北部;3月20日,沙尘天气影响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至中国东北和韩国等地方,据报国内16个省(市、区)均出现了沙尘天气。

当年台湾士林 PM10曾升越每立方米1,000微克

在3月20日,虽然沙尘暴已经移向日本,但沙尘天气仍然影响着中国中部及东部,并因为受到位于东海高气压的推动而开始向南移动。3月21日,台湾士林的PM10 急升至每立方米250微克,同样的PM10 变化在3小时后亦在金门出现,这表示沙尘正急速地向南扩散并已经伸展至台湾,再往后3小时士林的 PM10 更进一步升越每立方米1,000微克。

3月22日到港的东风,正好经过受沙尘暴影响地方,沙尘乘风飙到香港。(天文台报告图片)

沙尘暴借东风从台湾海域一带向西扩散袭港深澳

3月21日下午,横澜岛的东风开始增强,沙尘暴乘风吹来香港,横澜岛的能見度由8公里下降到2,000米左右,其后塔门的PM10急增至超过每立方米320微克。到3月22日凌晨,东区、铜锣湾和中环的PM10 亦急速增长,本地的能見度也普遍下降至2,000米左右。差不多同一时间,深圳宝安的PM10也急升,沙尘随着东风往西扩散,澳门随后多个小时PM10持续上升,最高更达至每立方米710微克。

香港、深圳及澳门三地各站当中,以香港錄得的PM10最高,东区站曾錄得PM10高至每小时775微克。

环境保护署1995年6月推出空气污染指数,在2010年那场“世纪沙尘暴”被发现有问题,政府展开检讨。

沙尘暴促使环保署改行“空气质素健康指数”

当时使用的“空气污染指数”,甚少录得超过200,而该次“世纪沙尘暴”曾录得PM10超过每立方米710微克,指数未能反映出来,也未能就空气质素极差时对市民的健康指示,促使环保署展开检讨,2013年推出现时由1至10+级的“空气质素健康指数”,更“贴地”展示空气欠佳的影响及建议,同时保留展示各监测站二氧化氮、臭氧、二氧化硫、一氧化碳、PM10(可吸入悬浮粒子)及PM2.5(微细悬浮粒子数据)。

环保署于2013年12月30日起以空气质素健康指数取代旧有的空气污染指数,并分为11个级别,即1至10和10+,更“贴地”展示空气欠佳的影响及建议。

至于今次袭港的沙尘气流,是源自内蒙古的一场沙尘暴,南下的一股强烈东北季候风将沙尘带到广东沿岸,与2010年那次由东风带“世纪沙尘暴”稍有不同。

韩国地球同步多用途卫星二号B星(GK-2B)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卫星图像。(天文台图片)
上星期六(4月12日)华中至华南一带的沙尘天气报告可以观测到沙尘天气南下。(天文台图片)

岑智明指出,由中国气象局承担的世界气象组织“沙尘暴预报区域中心”预测,清楚显示沙尘天气周六晚抵达华南及未来几日预;而天文台制作的“反轨迹路线图”,周日早上的路线图可以清楚见到高纬度气流经过西伯利亚、蒙古和中国大陆,将途径沙漠上扬起的沙尘一直带到南方,影响香港。

▼2025年4月沙尘暴南下过程▼

2025年4月沙尘暴南下过程。(世界气象组织“沙尘暴预报区域中心”影片截图)
2025年4月沙尘暴南下过程。(世界气象组织“沙尘暴预报区域中心”影片截图)
2025年4月沙尘暴南下过程。(世界气象组织“沙尘暴预报区域中心”影片截图)
+3
2025年4月13日到香港东北季候风,在之前数日经过内地受沙尘暴影响地区,为港带来沙尘气流。(天文台图片)
图左为中西区,屯门及大埔的PM10浓度时间序列,图右为三区的(PM2.5/PM10)比率时间序列。(天文台图片)
4月13日下午约4时各区可吸入悬浮粒子(PM10)同样达高至甚高水平。(环保署网页图片)
中央气象台的全国沙尘天气预报图显示,由4月13日晚上8时至14日晚上8时,珠江口一带会被“扬沙或浮尘”覆盖。(中央气象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