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过西方节日被批「崇洋媚外」 党媒:大可不必指责过度敏感
10月31日是万圣节Halloween,在西方国家已习惯在当日画著夸张的妆容、穿著搞怪奇异的服饰庆祝节日。而在内地总有声音会将过万圣节、圣诞节等称为“崇洋媚外过洋节”,尤其今年疫情结束的第一个万圣节,上海民众扮成向太、那英、李佳琦和《甄嬛传》等角色,引发网民关注。
虽然有网民批评中国人过万圣节评是“崇洋媚外”,不过,有共产党机关报《解放日报》评论称,这种指责“大可不必”,不必过度敏感,更不用上纲上线到所谓的“敌我矛盾”。要建立文化自信,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崇洋,更不是盲目排外,而是一种基于尊重的平视。
据了解,上海的网红街道“巨富长”(上海巨鹿路、富民路与长乐路三条小街的简称)已变成万圣节狂欢之所,活动中心巨鹿路更是水泄不通。来参加的民众打扮成各种造型。有人扮成《甄嬛传》里的安陵容“乘著”小船缓缓前行;也有人带上李佳琦的面具,复述他不久前直播时的名台词“哪里贵了”;有的还模仿向太、那英等明星,唯妙唯肖。
对此《解放日报》称赞此景:内地综艺“百变大咖秀”都没那么精彩。而对与网络舆论称“过洋节”、崇洋媚外等,评论表示,“没什么大事,也就是上海人们平平无奇地来提前过万圣节了而已。”各种装扮的登场,是真正的“中国限定”突出一个百花齐放。而这样的场景,也正是上海“大城市的气度”,人们印象里“上海该有的样子”。
评论表示,对于有人指责过西方节日的年轻人“崇洋媚外”,且反对在中国过外国节日,“实在是大可不必。”也不必过度敏感,更不用把整个事件和所有细节都上纲上线到所谓的“敌我矛盾”。这就是一场年轻人的节庆狂欢,不妨多点娱乐精神,没必要看到“吸血鬼”“南瓜灯”就草木皆兵。
评论认为,这更像是一场“中外年轻人共同参加的世界文化大Party”,是上海国际化程度的“生动注脚”。且年轻人工作压力挺大,需要发泄,在平凡又枯燥的生活里找一点乐趣,“又有什么好苛责的呢?节日只是表皮,快乐才是筋骨。”
“墙内开花墙外香,可谓环球同此凉热。”评论指出,亦可将此看作是文化的交流互鉴。
评论表示,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崇洋,更不是盲目排外,而是一种基于尊重的平视。上海是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当然有气度也有自信包容不同的文化形态,就像这座城市本身的历史一样,她从来就是在开放的状态中发展、壮大自身的。
网民:找个理由发疯
小部分声音的批评并没有让内地年轻人退缩,许多网民表示,cos各种人物、化夸张的妆容,并不是崇洋媚外,“就是找个理由发疯而已”,希望发泄生活工作的压力。还有网民认为,海外过春节是“文化自信”,国内过洋节是“崇洋媚外”,这样的看法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
法定假日不敢乱来,传统鬼节中元节感觉更严肃,没地发疯,刚好万圣节和圣诞节对我来说不知道什么意义也不会害怕,就直接发疯了,出去嗨画奇怪的妆也没人说。
过洋节就是崇洋媚外,那年三十不放假是什么?
我觉得挺欢乐的,特别是看到这种百花齐放的cos,这英cos那英真的太搞笑了,还有那个cos向太的,简直笑死
传统节庆七月半,我也不敢过呀,谁敢这么玩
自己传统节日都不重视,就不怪不得别人过国外节日
其实,这样也不叫年轻人过节,而是藉了节日的名义,出来发疯发泄,有助于社会和谐呀~ 少点精神病人,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