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仓格里的港青创业梦!「港味」迷你仓如何北上开拓全新市场空间?

撰文: 羊城晚报
出版:更新:

在热闹的北京路附近,隐藏著一个规模可观的智能存储仓库。走进一大厦的负一层,用手机扫码打开大门,一排排明黄色的储物柜映入眼帘。你只需要在手机APP上下单,缴纳费用后凭借密码就可打开对应编号的储物柜。小的仅有1.47立方米,大的体积达到一间小房间,短则一个月,长则数年,每立方米的月租金在百元上下,就能迅速拥有一个私人专属的储物空间。

这种自助式仓储被称为迷你仓,已面世二十多年,尤其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遍地开花。五年前,香港青年古伟龙和王赋源看到迷你仓在内地市场的潜力,北上广州创业,创办了金刚迷你仓,将这种港味十足的迷你仓引入内地市场。如今,金刚迷你仓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等城市已有接近70家分店。“我们把港式迷你仓带入内地,和内地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结合,希望打开一个全新的市场空间。”古伟龙说。

自助迷你仓。(羊城晚报)

小仓格里的创业“新空间”

古伟龙和王赋源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在香港,迷你仓市场很成熟,尤其在高房价、高租金地段有很大的需求。当我们看到内地一线城市租金上升,空间成本越来越高,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不引进迷你仓呢?这里面一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7年,他们决定探索这个充满想像空间的领域,双双从原来的公司离职,在广州创办了金刚迷你仓。

走进金刚迷你仓,每一个明黄色的储物柜上都印有一个二维码,可以实现实时数据管理、远距离实时监控等功能。“香港的迷你仓还是传统自助式仓储,但我们在内地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因此决定将港式迷你仓和内地新兴技术结合,进行移动支付、无人管理、在线监控等智能化改造。”古伟龙说。

2017年,第一个金刚迷你仓在广州天河市中心落地,彼时内地仅有120多家迷你仓。这对于内地消费者而言是近乎陌生的事物,新概念的推广是古伟龙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你们要来做仓库?——不算是仓库。”“——那你们要拿来做零售或写字楼吗?——也不是做门店。”这样的对话在创始团队最初找场地时曾上演了许多次。“当时内地很少人听说过迷你仓,业主们听到我们要做迷你仓,搞不清楚我们到底是做什么的,出租意愿不强,租金上也不愿意让步。甚至我们找中介帮忙,中介门店要么介绍位于番禺、增城的大仓库,要么介绍太古汇的门店,他们完全不懂如何配合。”

最终问题的解决纯属幸运,古伟龙和王赋源找到了一位同样来自香港的业主。“他告诉我们,他手头有一个位置藏于闹市但人流不多,做迷你仓正合适,于是我们就开了第一个门店。当然,我们不可能每次都这么幸运,后面的门店还是靠我们一步一步跟不同部门沟通下来的。”

场地的困难同样体现在后期的推广上,门店落地了,怎么让更多人了解这个新事物,古伟龙和王赋源也花费了不少工夫。“语言关”是第一道关。一开始,金刚迷你仓的宣传用语港味十足,光是“迷你仓”一词就让很多顾客不解。后来,他们尝试用内地消费者熟悉的语言来解释“迷你仓”,“我们会称呼为共享小仓库、智能小仓库或市区小仓库,这样慢慢地才有越来越多人了解我们,在一两个月后,生意慢慢好起来了。”

金刚迷你仓创始人古伟龙。(羊城晚报)

“小店快跑”打造规模“护城河”

六年过去,迷你仓这一新生事物迎来了快速发展期。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此前曾预测,2015年中国迷你仓行业市场规模仅为0.8亿元,2020年则飙升至11.4亿元,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达16.5亿元。

企查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内地以迷你仓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数量达到331家,其中,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下的迷你仓企业数量就达到302家。越来越多的入局者让迷你仓这个新概念快速进入市场,但同时也会带来更大的竞争。

古伟龙对此是喜大于忧。“无论是迷你仓行业还是我们公司,都处于一个快速拓展的阶段,还远远没到一条街四五家迷你仓这样的饱和阶段。越来越多的品牌入场,迷你仓越来越受到认可,蛋糕自然就变大,对于我们公司还是利大于弊。”

金刚迷你仓。(羊城晚报)

面对京东、顺丰、万科等行业巨头布局迷你仓的来势汹汹,古伟龙也有自己的应对之道。“我们的优势在于很早就开始系统性地做迷你仓,无论是规模还是运营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快速拓展规模,抢占市场份额。”在古伟龙看来,规模是迷你仓行业最大的“护城河”。当门店越多,仓库越多,品牌宣传、系统建设等成本会被摊薄,经济效益会更高。同时,门店规模越大,品牌效应越好,用户信赖度会越高。“迷你仓跟零售门店不一样,他们大多藏在大楼或地下的偏僻位置,因此必须依靠品牌宣传引导用户找到你。”

古伟龙将金刚迷你仓的规模扩张总结为“小店快跑”,而“快跑”的诀窍就在于“提前抢占有利位置”。“迷你仓的选址尤其重要,当你已经在一个黄金地段先抢占了位置,别的迷你仓再进来就会更难竞争。”如今已经开了近70家分店,古伟龙对迷你仓选址也有了一些心得:“首先地段不能太贵,但也不能太便宜。选址附近人口密度要高,商业活动要活跃,比如广州的珠江新城。其次,该地段的房价和租金要相对较高,如果租金太便宜,没有人会用迷你仓。迷你仓的盈利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赚租金价差,据我们测算,这当中的价差如果达到2.5倍,会达到比较好的盈利水平。”

储存物也储存著湾区故事

金刚迷你仓。(羊城晚报)

对于古伟龙和王赋源而言,金刚迷你仓不仅是他们在内地创业的起点,更是打开他们了解内地、走进内地的一个窗口。随著业务的发展,前来存物的人越来越多,王赋源向记者分享了一组数据,用户年龄层从17岁—70多岁都有,其中以80后、90后为主。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存物人中,古伟龙和王赋源感受到内地青年有趣而多样的生活方式,更了解了不少故事。

王赋源告诉记者,他还记得金刚迷你仓的第一位客人,是一位在CBD工作的女白领,因为暂时没找到新住所,而选择把衣物行李存放在迷你仓。每逢傍晚,她便来到迷你仓拿衣服、换衣服,这个小小的迷你仓成为她的临时衣帽间。

让古伟龙至今印象深刻的是,金刚迷你仓曾有个年轻客户,每次总是凌晨一两点时来开仓,且开仓频率很高,奇怪的后台数据引起了管理员的注意。因担心存在安全问题,管理员通过监控查询,又发现这个客户在每次开仓后都拿出一个布娃娃,抱著娃娃在走廊上独坐很久。管理员于是联系客户询问,才知道这个布娃娃是客户前任女朋友送的礼物,他既不想留在家里,又时不时过来怀念一下。

“我们也有70多岁的用户来存去世老伴的衣物,害怕睹物思人,又舍不得扔掉;有年轻用户把迷你仓改造成手办展柜,全部摆满手办;还有一些用户会把用过的课本、球鞋都放进去;也有用户摆放闲置物品,一放就是两年。”在王赋源看来,迷你仓,不仅是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延伸空间,更可能是他们独有的情感角落。

金刚迷你仓。(羊城晚报)

港澳创客逐梦的沃土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支点,在短短六年间,金刚迷你仓发展的脚步遍及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等城市,开设了接近70家分店。“未来我们还是按照现有目标在一线城市、中心城市继续开设门店,拓展我们的商业板块。”古伟龙告诉记者,金刚迷你仓的短期目标是在未来一年到一年半内把门店数量翻番。“我们也正计划在天津、成都、武汉开店。”

回想北上创业之初的时候,古伟龙认为,金刚迷你仓能顺利步入轨道,找到合适的机构或团体给予帮助非常重要。“我们一来到广州创业,就进驻广州市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当时对内地的很多规章制度、办事流程都不了解,也没有经验,但有了青年之家的帮助,也和一批像我们这样的香港创业青年交流,我们很快就适应了在内地的创业。一群港澳青年在一起创业,大家分享经验、讨论困难、共享快乐,把踩过的坑互相提醒,在创业路上感觉并不孤单。”

金刚迷你仓创始人古伟龙。(羊城晚报)

“这几年,我们的项目发展得非常快,这和内地这个庞大的市场息息相关。对于香港创业者来说,粤港澳大湾区会提供很好的机遇。”古伟龙表示,他身边也常常会有一些香港朋友咨询在内地创业的情况,他都会细心给予建议。“我们都非常看好港澳青年来内地创业的前景,首先,目前大湾区内地城市对港澳青年创业的支持力度很大,各级政府、媒体机构都给了我们品牌很大的支持,让我们比较快地适应内地市场,站稳脚跟;其次,内地有很多孵化扶持港澳青年创业的机构平台,创业氛围很好。”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一批像古伟龙和王赋源这样的港澳创客逐梦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