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拥7块冬奥金牌 东北小城如何成为短道速滑冠军摇篮?

撰文: 林芷莹
出版:更新:

北京冬奥会赛事进行得如火如荼,截至今日(9日)下午2时,中国以3金2银的成绩位列奖牌榜第四位。
在历届的冬奥会中,中国获得16枚金牌,当中7枚的短道速滑项目金牌,都与黑龙江七台河市有关。在一个人口不足70万的煤炭之城,是如何变成短道速滑冠军的摇篮?

范可新在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赛为中国夺得首金。(新华社)

在历届的冬奥会,中国获得的16枚金牌中,有7枚与七台河有关,包括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中国选手杨扬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夺金;在2006年都灵冬奥会和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获得4枚金牌的著名短道速滑运动员王蒙;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3000米接力赛中摘金的孙琳琳,以及在本届北京冬奥中,为中国夺得首金的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选手范可新。

人口不足70万的七台河市,如今已成为中国短道速滑运动的代表城市,有“冬奥冠军之乡”、“冠军之城”的美誉。前述提到的运动员,均来自七台河市或在当地接受训练。而当提起七台河的短道速滑,总会绕不开已故教练孟庆余的名字。

第二排右一为孟庆余教练。(微博@七台河新闻官博)

在20世纪70年代,七台河的短道速滑事业从市内一个简陋的体育场中开始。由于当时没有室内冰场,七台河早期的冰上运动员会在体育场外的空地上浇冰训练。惟当时没有浇冰机器,孟庆余只能把一个大铁桶放在爬犁上当作水箱,自己拉着一吨多重的爬犁行走浇冰。

孟庆余将短道速滑这项运动,从七台河人闲暇时的爱好推向竞技体育道路。他当年培养出的学员,如今不少已成为世界冠军,还有许多成为专业教练员,包括短道速滑冬奥会冠军王蒙、杨扬,以及短道速滑世界冠军刘秋宏。

随着七台河培养的运动员在国内外赛事中持续取得优异成绩,当地亦相继建设训练场地及培训中心。2013年,七台河体育中心的室内冰场投入使用,结束当地数十年无室内冰场的历史;2017年,七台河职业学院张杰冰上运动学院成立,学院开设短道速滑专业,培养短道速滑教练员;2019年,七台河职业学院短道速滑训练中心成立,培养短道速滑优秀运动员。

七台河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包括增建短道速滑特色学校、创建“省队市办”基地、举办大众共同参与的冰雪体育活动等,先后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短道速滑七台河市体育训练基地”等,让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承担起向国家队培养输送短道速滑优秀运动员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