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规导盲犬可出入公共场所 视障者诉说这些年“进门难”经历

撰文: 林芷莹
出版:更新:

由今日(11月1日)起,《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正式实施。《条例》将无障碍环境受益人的范围扩展为残疾人、长者等民众,其中明确视障人士持视力残疾人证、导盲犬工作证,可以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无障碍环境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一平认为,《条例》的一大亮点就是明确了拒绝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的处罚,让今后的执行、维权都有依据,“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无障碍服务的用户,推进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新京报》报道,5、6年前,全盲视障人士王志华,与同为视障人士的妻子周彤先后申领了导盲犬,但带着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一直都困难重重。日前,他们就诉说了这些年导盲犬的“进门难”。

周彤与王志华先后申领了导盲犬小杰和芒果。(微博@我和我的导盲犬芒果)

导盲犬曾两次救过我的命

周彤是先天性视力障碍一级,全盲但有光感。她介绍,自己因为电影《导盲犬小Q》而对导盲犬产生兴趣,在知道视障群体能够申请导盲犬后,“我非常激动,并在大学毕业那年提出了申请。2015年,经过约三年的等待后,我领到了导盲犬小杰”。

对于全盲视障人士王志华而言,他的导盲犬芒果尤为重要。他坦言,在申领导盲犬之前,他与狗的接触非常少,但妻子领到导盲犬后,他就感觉到有不同,“比如我们一起出门,小杰都能带着她走得特别快,我也就此有了申领导盲犬的打算。现在,芒果和小杰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家庭成员”。

王志华忆述,芒果两度救过自己,曾因为被车撞倒过,大概有半年不敢外出,“一次是在北京,我正穿过辅路打算去公交站,走到路中间时,芒果突然使劲儿拱我,不让我继续走。这时,一辆电三轮车突然冲了过来,还撞到了芒果的头,但三轮车没停,直接跑了。还有一次是在山西出差时,我正举手示意要穿过斑马线,一辆车没减速就开了过来,当时芒果用头顶我,最后这个车把芒果撞飞出去。幸好芒果反应快,没被车辆轧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导盲犬难入公共场所

导盲犬能带领视障人士到达目的地,但并非每个地方都会容纳牠们。周彤表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时,不时都会被拒绝进入,虽然会向对方解释国家有规定允许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但不少工作人员都以“这毕竟是狗,万一别人不同意怎么办?”为由拒绝。她又曾被拒绝带导盲犬乘坐巴士,“保安就不让导盲犬上来,还伸手推我,差点把我推下去,我解释他也不听。当时一些乘客也向保安解释,但他还是不让上,最后甚至要报警处理”。

王志华坦言,起初带导盲犬回家时,自己与妻子都信心十足,因觉得导盲犬是盲人的“眼睛”,但上述的出行难题让人很难过,“我们一天被拒绝一次、拒绝十次,时间长了,心理上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变化。我记得非常清楚,领到芒果大概一年时,我甚至有点不太敢出门了,觉得去哪儿都不让进”。

宣传教育尤为重要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导盲犬,周彤平日都会带导盲犬到幼儿园、小学、大学做科普和宣传,“在我看来,这样的宣传方式就非常好,相当于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当他们未来走向社会时,就更容易接纳我们这个群体”。

事实上,不少人都对导盲犬存在误解,例如有人觉得导盲犬很可怜,要一直工作。周彤解释,其实导盲犬也有上班、下班时间,平日大家看到的更多是导盲犬在外“工作”,但下班后都是普通的小狗。她提醒,大众遇到导盲犬时要“四不一问”,即不抚摸、不喂食、不呼叫(不发出尖锐声,不吼斥导盲犬)、不拒绝(不拒绝导盲犬同乘一车、同处一室); 一问则是看到携带导盲犬的盲人时,可以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周彤(左)平日都会带导盲犬到学校做科普和宣传,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导盲犬。(微博@我和我的导盲犬芒果)

拒绝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有关单位或个人将受罚

早在2004年,中国颁布首个无障碍建设领域的地方法规——《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从“无障碍设施”变成“无障碍环境”,意味范围更广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城市无障碍设计的系统化,以建成全龄友好型的城市为目标。《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明确规定,单位及个人不可拒绝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若拒绝将有一定处罚。周彤认为,《条例》中处罚的部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人知道以后不能再拒绝导盲犬。

孙一平指出,《条例》的一大亮点是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其中明确拒绝视力残疾人携带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相关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相关单位和个人予以警告或者通报批评。

周彤与王志华诉说这些年“进门难”经历。孙一平(左)认为,新《条例》是中国导盲犬事业在发展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影片截图)

他认为,《条例》看似是仅局限于无障碍领域,但对城市的文明程度会有较大提升。同时,无障碍服务的用户都将因此受益,除了残疾人士,还包括长者、孩子、行动不便者、携带大型行李的旅客等,“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无障碍服务的用户,无障碍实际上是一个社会文明的符号”。

对于网上有观点称“全国目前只有200只左右的导盲犬,为数量这样少的一个群体做政策上的倾斜值得吗?”,孙一平认为,导盲犬是盲人生命的保障,对导盲犬的重视也可以说是尊重人权的一种体现,这并非政策上的让步,而是一个社会应该为视障群体做的事情。同时,本次《条例》更是中国导盲犬事业在发展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未来,在无障碍发展、导盲犬认同等方面,我们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