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互相评价 王亚平:被翟志刚的快乐感染

撰文: 林芷莹
出版:更新:

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顺利进驻中国太空站,开展长达6个月的“太空出差”。在飞往太空前,他们接受了《人民日报》访问,除了讲述本次任务的特点及最大的挑战,更首次互相评价。

翟志刚介绍,神舟十三号任务是太空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一次重要飞行,在轨6个月。任务完成后,太空站建造阶段就会开始,他们需要同时管理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三号飞船、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形成的组合体,并执行2至3次出舱活动,以及一次在太空站遥控航天器和太空站对接的遥操作。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左起叶光富、翟志刚、王亚平。(新华社)

任务最大的挑战

翟志刚称,本次任务最大的挑战是要在太空飞行半年之久,对于身体、心理等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长期在轨驻留会导致下肢肌肉萎缩。神舟十二号任务中发现,在失重环境下进行有效锻炼,有助于肌肉恢复,因此他们上太空后,或需要更早进行下肢锻炼。

其次,长期在地球轨道驻留,在单调、狭小和枯燥的环境内难免会产生急躁和不愉悦的心情,他们已准备了影视剧、纸笔墨砚、乐器等作为消遣,提高生活的乐趣,有好的身体状态才能更好完成工作。此外,在本次飞行任务中仍然有出舱活动,由于现在的出舱活动更偏向于技术的应用,比13年前的出舱活动更复杂、更艰巨、更具挑战。

王亚平表示,空间站任务是全新的任务,对航天员对航天器的掌握程度、航天环境适应性以及出舱训练,都提出更大的挑战。为此,他们开展了遥操作、交会对接、机械臂、出舱等技能方面训练,并加强体能训练。叶光富则称,首次面临长周期的任务,刚开始心情比较忐忑,但通过前期训练,他们的身心状态、技术能力已有很大提升。

期待“太空出差”

翟志刚相距13年后再次出征太空。他表示,虽然经历无数次重复训练,但自己依然保持谦虚谨慎,按照标准先把训练完成,再提出自己的想法,“我是‘老航天员’,在神舟十三号任务中也是‘新航天员’,我要以一名没有执行过任务的新航天员的心态,去适应新的训练,同时把过去积累的经验融入新的任务中去”。

2013年,王亚平曾参与神舟十号任务,相距8年后再次上太空。她表示,能够再次飞上太空是她最大的梦想,第一次更多的是新鲜和好奇,第二次更多的是期待和享受。载人航天工程技术在8年间进步许多,包括神舟飞船、空间实验室、太空站等,无论是居住空间、飞行时间,抑或技术设备等,都不可同日而语。

她表示,在神舟十号任务“太空授课”后,收到很多孩子的信件,也到访不少学校,更直观感受到孩子对太空的向往和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让她深刻感受到“太空授课”的意义所在,“有的孩子因此喜欢上了航天,报考航天专业,甚至成了我的同事。更让我感动的是,很多孩子翻看当时的授课视频,问我什么时候还能飞上太空,再来一次授课”。

叶光富是本次团队中的“新人”,从未上过太空。他表示,自己从2010年加入航天员队伍,已为太空飞行的梦想奋斗11年。在首次太空之旅,他期待乘组每个成员都很好地适应太空环境,持续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最终顺利圆满完成任务。

互相评价

翟志刚称,经过近两年的训练磨合,队员已彼此了解、配合默契,相信依靠团队的力量和智慧,定能破解一个个难题,“我们乘组在地面训练都达到出舱标准,王亚平操作细致认真,叶光富擅长电脑操作和信息技术,到了太空要发挥3个人的特长,度过这极具挑战的6个月”。

翟志刚是本次任务的指令长。王亚平称赞,翟志刚身上有大气沉稳、英勇果敢的特质,对任务思考很深入,出舱动作也是他们的示范,“他非常幽默,每次训练时都能被他的快乐感染,还是书法和台球高手”。对于同一批航天员出身的叶光富,她则指对方是“辛勤的小蜜蜂”,对自身的要求非常严格,做事深思熟虑,是可以信赖的伙伴。

首次上太空的叶光富,认为两名队员身上仍有很多值得他学习的地方,“比如翟志刚遇事临机决断、从容淡定,做事考虑周全、安排合理。在王亚平身上,那种积极刻苦、认真细致的劲头,细心周到、善解人意的态度,让我感到与他们一起十分踏实和温暖,对任务也是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