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身智能是资本「泡沫」? 业者:中美实力相当惟估值差距过大
据《腾讯新闻》报道,今年以来,中国具身智能行业迎来资本热潮,多家企业融资节奏显著加快。IT桔子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中国具身智能行业投资事件数达114宗,超过去年全年的77宗;仅前5个月,该领域融资总额便高达232亿元(人民币,下同),超越去年全年的209亿元。然而,行业参与者仍普遍认为,相较于美国市场,中国具身智能企业的估值仍被严重低估。
“我们上半年融了三轮,”自变量机器人创始人王潜表示。同样感受到市场热情的还有魔法原子总裁吴长征,他指出:“从年初至今,我们已经接触了不下百家投资机构,融资速度很快,每2到3个月就能完成一轮融资。”杭州云深处科技融资总监陈贞豪也透露,公司今年融资需求远超预期,甚至出现超募情况。
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在年度大会上分析称,一级市场经历多年低谷后,受政策支持和AI技术突破驱动,投资信心明显恢覆,机构投资节奏加快。
尽管融资火热,但行业估值水平引发争议。7月3日,宇树科技C+轮融资后估值达130亿元;6月23日,银河通用获宁德时代领投11亿元,估值突破70亿元。华映资本董事刘天杰表示:“具身公司的估值每周都在上涨。”
即使如此,但王潜对比中美市场指出,美国Figure AI估值约390亿美元,而中国头部公司仅几十亿人民币规模,“中美技术实力相当,中国还有供应链优势,估值差距过大。”吴长征则认为,行业早期技术成熟度有限,资本认知差异导致估值难以提升。王潜担忧,低估值可能阻碍企业在基础模型上的投入。
面对资本狂热,关于具身智能是否存在“泡沫”的讨论也在内地行业中此起彼伏。王潜认为适度的泡沫有必要,“就像啤酒需要泡沫,行业现在热钱仍不足。”吴长征则称,“泡沫”加速了供应链和人才聚集,长期看具身智能将深刻变革人类发展。
上海期智研究院PI陈建宇直言,具身智能行业甚至尚未出现所谓“泡沫”,他表示,“具身智能是物理意义上的AI,理应比智能汽车和大语言模型更具规模。”
行业热潮背后,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落地仍是关键难题。首先需要解决复杂场景应用、耐久性、高质量训练数据稀缺等瓶颈问题。因此,王潜指出,在目前市场阶段,轮式机器人在成本和应用场景上更具优势,“双足形态当前必要性不强。”
尽管资本热度推高行业水位,但能否穿越周期仍取决于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进展。在估值争议与泡沫讨论中,中国具身智能赛道正迎来关键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