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初中生指千年铜镜断代有误 四川省博物院纠正:欢迎公众反馈
有初中生近日参观四川省博物院时,发现馆内展出的一面千年铜镜,朝代判断出错,遂向馆方反映,令人意外的是,博物馆立即安排专家核查并纠正错误。
3月18日,四川省博物院证实情况属实,观众指出的断代错误的确存在,博物馆已修改文物介绍。
《上游新闻》报道,成都石室中学初三学生、15岁的徐伟哲介绍,3月14日参观四川省博物院二楼魏晋南北朝展览时,无意发现昭明镜的断代错误。博物馆的介绍称,随墓葬出土的铜镜断代是南北朝,“但据我了解,南北朝动乱时期,铜质杂而不精,而这个镜子铜质精良、皮壳温润,是标准的西汉产物”。
徐伟哲认为,该面千年铜镜是一件非常典型的西汉连弧纹昭明镜,他将自己的推断告知博物馆前台,令人意外的是,当日博物馆陈展部工作人员便来电感谢他的纠错。
徐伟哲拍片纪录了此事。他介绍,之所以要录制成影片,一是为了科普铜镜相关知识,二是他认为博物馆能听见大众的声音并积极整改,很值得赞扬。
四川省博物院陈展部工作人员表示,当天收到消息后,已即时向该藏品所属的展览策展人反馈,并就此问题与博物馆典藏部工作人员以及相关专家交流沟通。经多方核查与认证,证实的确是一面汉代铜镜,并非南北朝。
四川省博物院相关专家介绍,一般而言,墓葬出土器物多与墓葬年代相当,但考古发掘中也经常会出现早期器物出现在晚期墓葬中的现象。精准断代需要用到文物本身的类型学分析等方法,不能仅凭直觉就确定一件物品的年代,因为古代也多有制作仿古器物的情况。
该专家认为,器物材质与状况是断代分析的线索与条件之一,但并非唯一。即使是同一个时代的器物,其材质在不同地区也会有区别。文物的最终年代需要建立在研究、鉴定等学术基础上所做的综合研判。
参加此次年代重新认定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博物馆展览本身就是面向公众开放。公众有疑问并反馈,馆方很支持也很欢迎”。院方收到徐伟哲的反馈后,查阅了当时的考古发掘资料,并安排专家团队综合分析和鉴定该面千年铜镜,最终确定为汉代文物。
对于有网民质疑其年龄太小,“这真的是初中生能掌握的知识?”,徐伟哲笑言,他并非首次被人怀疑年龄,“有些人是因为嗓音,有些是觉得我展现出来的知识面程度和年龄不太匹配。我甚至在网上晒过我的身份证进行自证”。
成都石室中学初中学校教育处主任杨晓艳介绍,徐伟哲确实很喜欢历史,对历史课、语文课也很感兴趣,“学校也很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是如何了解到详尽的文物考古知识,且能融会贯通的问题,徐伟哲坦言,作为一个古玩爱好者,他认为书本和学校都不是最好的老师,博物馆才是,并介绍他从5、6岁起就对相关文博知识感兴趣,目前为止已经参观过全国大小上百家博物馆,“别人去旅游是顺带参观博物馆,我是专门为了看某地的博物馆去那个地方旅游”。
徐伟哲透露,他今年向陜西的一间博物馆捐赠了包括汉代铁剑、战国骨针在内的18件文物,获得了文物捐赠荣誉证书,“捐赠品门槛不算高。我只是希望在能力范围内分享出去,也代表我们青少年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传播、传承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