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如黄昏】中国拟2022年发射3颗“人造月亮” 料年省12亿电费
天府系统科学研究会日前在四川成都举行,会上透露可望于2022年初步实现“人造月亮”构想,首颗“人造月亮”于2020年发射升空,2年后齐备3颗,进行从展开到照明的整个系统演示验证实验。
所谓“人造月亮”,是指一种携带大型太空反射镜的人造太空照明卫星,预计光照强度最大可达现时月光的8倍,为直径10公里至80公里、3600至6400平方公里范围提供24小时不间断照射。
据内地传媒报道,“人造月亮”的构想最早源于一位法国艺术家,他希望能在地球上空挂上一圈由镜子做成的“颈链”,一年四季把阳光反射到巴黎的大街小巷。事实上,美国及俄罗斯都曾对“人造月亮”进行过深入探索,希望为人类夜间活动带来便利,甚至作为军事用途。
报道引述研究会主任武春风表示,中国在“人造月亮”方面的探索“超美超俄”,最先进的俄罗斯只去到基本原理成熟及有在太空站做实验,尚未去到大型太空反射镜的阶段,“我们目前的核心技术、工程基础材料方面都已经有很高的成熟度,具备开展系统演示验证阶段的研制条件”。中国的“人造月亮”预计会部署在500公里以内的近地轨道上,光照强度损失会较远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小得多。
漆黑夜空中骤然多了3个“月亮”,有舆论质疑此举会否影响生物作息,违反自然规律。对此,武春风解释“人造月亮”的光照强度及时间都可作调整,精确度可控制在数十米范围内,加上大气运动等因素影响,实际上光照强度只有如同夏季的黄昏,“人们仰望夜空,只会看见一颗格外明亮的‘星星’,而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一轮圆月。”
武春风又指,“人造月亮”在民用领域有极大作用,可充分利用太阳光,与夜间的路灯照明互相补充,节约大量基础设施的用电消耗。在日照时间较短的冬季,“人造月亮”可提供照明,让黎明提前或黄昏延长,“以对成都50平方公里区域提供照射为例,每年可节约电费开支约12亿元(人民币),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的停电区域,也可以用‘人造月亮’舒缓恐慌、有光救援、便捷安置等。”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