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多雨致荔枝减产5成 价格飙升70一斤 果农:有得食就唔错啦

撰文: 郑宁
出版:更新:

受暖冬和今年初夏持续强降雨影响,广东荔枝产量遭受重创。虽有旧年的冷冻荔枝保障市场供应,但广东人还是“不新鲜不吃”。有广东果农则表示,“今年的荔枝,有的吃就不错了”。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茂名果农夏叔的荔枝园里,在应该已到荔枝大规模上市的当下,仍然绿油油一片。夏叔种植荔枝超过30年,荔枝园面积达300多亩,有白糖罂和桂味两种,属于中等偏上的品种。

若如往年,荔枝树应该一片红彤彤,这说明已经在结果了;但若仍是绿色,则说明长的都是叶子而不是花。更重要的是,此时还未开花,意味著今年大概不会结果了。按目前的成花率,夏叔预计今年的产量可能只有去年的两成,其中白糖罂不到两万斤,桂味更是一点都没有,而去年累计产量达到12万斤。“今年能吃到荔枝就不错了。”

广东是荔枝的主产区,占总产量的六成左右。然而去年的暖冬和今春以来偏多的雨水,导致广东荔枝生长受到了巨大影响。据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厚彬预计,相比去年,今年全国荔枝将减产45%,广东荔枝减产超过50%。

此外,今年暖冬亦导致荔枝开花率低。陈厚彬表示,荔枝生长的气候条件十分苛刻,最重要的是必须有冬季低温条件,这样才能开花。“一般而言,在冬季需要有10℃以下的低温180小时以上,这样才能积累足够营养,保证有正常的开花率。”

然而去年冬天恰好是个暖冬,低温期太短,强度也不够。数据显示,去年11月、12月的气温比前十年的平均温度高出0.9℃。之后华南地区又遭遇倒春寒,严重影响了荔枝的成花过程。

基于成花情况,陈厚彬预测,今年全国荔枝总产量约178万吨,比去年减产45.94%。分品种来看,黑叶、怀枝、桂味、糯米糍、鸡嘴荔等中、晚熟品种减产幅度预计达60%—80%,妃子笑减产幅度最小,在20%以下;分产区来看,广东和广西作为全国第一和第二大产区,预计今年荔枝分别减产51.22%和59.43%。只有云南、四川的情况稍好一些,但其增量远远弥补不了主产区的掉量。

受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广东荔枝产量大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产量的降低,亦反映在价格上。5月10日,“荔枝卖到70元一斤”登上内地微博热搜。网民感慨,今年没有“荔枝自由”了。尽管70元/斤(人民币,下同)的荔枝是极个别现象,但2024年的鲜荔枝的确变贵了。

一亩田大数据显示,广东茂名的妃子笑近7天的平均产地价为4.52元/斤。对比2023年妃子笑在大批量上市后,终端售价一度也仅约4.5元/斤。以夏叔果园中的白糖罂为例,往年早熟果的价格在20来块钱一斤,今年能卖到40块钱一斤,而且不包邮。

今年的产量下滑也和荔枝“大小年”现象有关。指一些农作物,尤其是果树,一年多产(称大年)一年少产(称小年)的现象,尤其荔枝的“大小年”之间产量的波动至少在30%以上。

2023年,中国荔枝产量达309.7万吨,创历史新高。“去年荔枝增产导致采收期延长,加上去年冬季日照时间偏少,气温波动较大导致荔枝树成花不理想。”陈厚彬指出,去年是大年,再叠加上极端天气的影响,今年荔枝减产实属正常。

虽然得益于近年来荔枝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广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大小年”之困,但作为拥有30年种植经验的果农,夏叔表示,“这些年不少人盲目乐观,颇有一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自信,但其实我们都忘了,更多是老天爷赏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