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推海滨发展障碍多 拆栏杆亦争议 吴永顺:港人太钟意投诉
政府年初公布预留65亿元拨款,推行13个海滨优化工程项目,期望2028年前维港海滨由现时23公里增至34公里。担任海滨事务委员会主席两年多,吴永顺接受《香港01》专访时坦言,推动海滨发展过程并不容易,除面对法律挑战、社区反对声音,还有港人的投诉文化,连应否拆除栏杆,社会也难达致共识,“先了解港人文化,每做一样同以前唔同嘅新事物时,都要面对风险。”他认为,海滨发展不能一蹴而就,只期望社会能给予更多包容和接纳。
本身也是建筑师的吴永顺直言,相比起很多基建设施和建筑物,发展海滨在设计与规划上并不复杂,建筑费不昂贵,亦不用打桩,但正正因为容易做,动辄便被人批评,个别部门亦怕被投诉,“整一只公仔摆设放系海旁,点知叫人‘切勿触碰’嘅指示牌,数量多到连想打卡,都冇可能影到一张冇指示牌嘅相。”
提到海滨打卡热点,当然少不了近年因“天空之镜”而闻名的西环码头,该处因为地面凹陷,下雨后出现水漥,附近亦没有栏杆,配合蓝天或日落造成的倒影镜面效果,被人形容为自然演化的最美好公共空间。
吴永顺认同,有些公共空间不刻意去规划,可能会自然而然地受市民大众欢迎,但实际上,更大可能遇到的是各式各样的投诉。“呢边厢落完大雨一摊摊水被形容为天空之镜,但另一边有摊水,就可能会被投诉渠务做得唔好,系咪想跣死人?”“呢到冇栏杆,我跌左落海点算?”
亲水与否 并非设计问题
正如被倡议多年的亲水文化亦然,社会不少声音批评水体“可望而不可即”,吴氏形容,这是一项难题,“水陆界线牵涉政府多个部门,筑建栏杆一来是要划界线,二来也是怕投诉。”他指,因为社会倾向把安全放在更高的位置,市民的个人安全归咎为政府的责任,致令城市规划过于保守,其实亲水与否,并非设计问题。
他举例,如新加坡的滨海湾,没有设置栏杆,市民可一级级步行下水,“因为市民的安全由市民自行负责,香港人太钟意投诉,要先了解港人文化,每做一样同以前唔同嘅新事物时,都要面对风险。”他透露,委员会拟于2021至22年尝试拆走部分维园连接海滨的栏杆。
规划海滨要因地制宜
他续指,“如果整个城市每一段海滨都好似西环码头咁,啲人就唔会觉得西环码头咁正。”吴永顺强调,规划海滨是要因地制宜,个别地区、甚至海外的成功例子,也不能照办煮碗、倒模地套用在每一段海滨上。
他认为,香港拥有73公里长的海滨,目前已完成23公里,至2028年可做到34公里,34公里绝对有足够的空间包容不同的模式,达至多元化,“唔一定要一个取代一个,社会意见太 diverse(多样/分歧),总不能唔同年龄喜好人士,也喜欢同一个海滨。” 吴永顺期望,社会能给予更多包容及接纳,“大家都揾到自己兴趣嘅野,都有自己喜欢嘅空间,市民系有选择。”
解决海滨畅达性尤其重要
除了前述的种种,尚有很多法律挑战、社会争议等均需要面对及解决,吴氏叹道,“做得几多得几多,没有可能所有事情都准备好才推展。”他认为海滨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尝试经历、失败、再尝试。
他又主张“先驳通后优化”,即先把海滨驳通,通得愈长愈连贯,容易吸引人跑步钓鱼,解决很多人的基本需要,然后再逐步优化。
他续指,过去多年来的城市规划,未有就海滨有任何特别的作为,无奈地,过去十多年我城不断地填海,海岸线不断移动,海滨距离我们愈来愈远,以至远离闹市及港铁站,故今天解决海滨的畅达性尤其重要。“海滨唔应该系一个要特登去嘅地方,让海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那是最理想。”
说到推动海滨,海滨事务委员会联同发展局海港办事处,早前斥约400万元举办“维多利亚港”字型艺术装置设计比赛、以及海滨公共家私设计比赛,作品可于海滨长廊摆放至少五年,借以美化海滨,提升社区对海港的归属感,创造新的“打卡位”。据知,比赛接获近百份参赛作品,结果最快本周内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