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楼价贵空间细 共居大厦疫市扩张三年开4幢
本港楼价高踞不下,租金升幅也相当惊人,年青人想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仿似是遥不可及。正因如此,针对年轻客源的共享生活空间(Co-living Space)近年尤如雨后春笋。来自印度、具从事房地产经验的Sachin Doshi,为共居空间企业Weave Living 的创办人,短短三年内已在港开设3幢共居大厦,他认为,港楼价高昂,房屋面积空间有限,而且租住房屋质素参差,疫市下将继续开拓第4幢全新共居空间。
在港租楼质素参差
Sachin Doshi 曾于澳大利亚从事房地产业务,13年前获委派来港工作和定居,及后看准本港的房屋问题,决定自立门户,在2017年及去年先后在太子及红磡开设共居大厦Weave on Boundary及Weave on Baker。
弹性短租服务 迎合受疫情影响人士
集团首幢位于太子的共居大厦,至今已营运3年,入住率维持94%,本月底,集团将在大角咀开设第三间共居大厦Weave on Anchor。而位于西营盘的第四幢共居大厦,也有望年底开业。
疫市下扩张,Sachin Doshi 深信“共享租住房屋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为市场有源源不绝的住屋需求,特别是经济条件受是次肺炎疫情影响的住客。”共居大厦提供一个月的短期服务,收费模式较弹性,入场门槛低,有助此类住客解决财务问题。
Doshi 以他个人经验为例,“我在港居住的单位面积很有限,搬家时,原有的家私不适合新居,变相又要重新添置家具。”但共居大厦已提供基本设备,一些非经常使用的家电、设备可放在共享空间,毋须在有限的地方浪费空间,对环境、人、资源的运用也是负责任,另集团有团队负责房间的维修工作。
他深信共享居住的出现,不单止反映居住方式的改变,亦反映社会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
外国住客占一半 亲改设计迎需求
面对愈趋激烈的竞争,要在不同的共居空间中突围而出,Doshi 表示每幢大厦的空间设计、服务及质素,均花上不少心思。他曾因为构思房间设计而苦恼失眠,锁碎如电源插座及USB放置位置、房间的门应向左或右开等也一丝不苟。
甚至连每种房型的名字,Doshi 都仔细构想,弃用市面上常见的“城景房”、“豪华房”等字眼,改用简单及时尚的名称如“Studio Queen”、“Studio Luxe”等。
四分之一住客为学生
除解决实际住屋问题,Doshi 强调共居大厦的其他功能,包括帮助住客建立社交生活,他形容共居是“absolutely(绝对地)容易与人交朋友”。旗下共居大厦的香港与外国住客人数约各占一半,当中约25%为学生,其余在职人士住客,既有从事网球运动、律师,也有医生、护士、飞机师等行业。为了让来自不同地方、专业界别的住客拉近距离,旗下共享空间经常举办活动,涵盖饮食、运动、以至投资类。
↓↓↓大角咀Weave on Anchor环境(按图放大)↓↓↓
大角咀项目月租8,600元起
本月底开业的大角咀项目,前身为酒店,楼高19层,全幢共有逾35,000方呎,设有193间房间,分单人及双人房两种,实用面积约71方呎至146方呎,月租由8,610元至16,800元不等,租金已包括管理费、水电煤及上网等杂费,每周也会提供打扫房间服务。据知暂收逾40个申请。
↓↓↓太子Weave on Boundary、红磡Weave on Baker环境(按图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