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讲】千禧一代上到车都后悔 专家话想清楚以下因素先好入市

撰文: 许世豪
出版:更新:

不少年轻人希望早日置业,务求安居乐业。美国美西银行近日访问了600名21岁至34岁的美国千禧一代,发现当中每10个千禧一代,就有4个已经成为业主,但高达68%的人士在置业后感到后悔!

约33%年轻人利用退休储蓄置业

调查发现约4成受访者认为,他们在买楼时做了糟糕的财务决定,部分与支付首付有关。更有3分1受访者利用退休储蓄用来置业。有经济学家指数据是一个“警号”,建议年轻准买家,要先考虑包括税收及保险等每月供款费用,也要通过网站过滤器及价格提醒,以确保没有购入超出预算的房屋。

不少美国年轻人,买楼后才开始感后悔。(视觉中国)

千禧一代低估置业后的持续成本

即使解决了财务负担,亦不代表买得“心头好”。调查指有近5成的千禧一代在买楼后,对所选择的物业感到后悔;当中约两成在入伙后发现物业有损毁。其余受访者在置业后,才发现物业并不适合自己的家庭。

调查又引述分析指,年轻买家低估了包括电费、修剪草坪、打扫房屋或处理漏水问题等置业后的持续成本,建议业主先花时间了解与住宅相关的潜在维护成本。

“上车”置业已成为不少香港年轻人的“理想”。(资料图片)

专家:控制供款占收入比例 小心加息负担增

报告或对本港的年轻买家有一定的启示。在香港,“安居乐业”四个字易写难做,三房大单位动辄过千万;“纳米楼”入场费低,但起居饮食空间细;而且按揭还款期普遍长达20、30年。早前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一项调查更指出,假设一个年收入30万元家庭,要买入一个市区300平方呎的单位,不吃不花费需16年多才供完,比前年调查多近2年。

置业可以说是一生中其中一个重要决定,中文大学商学院助理院长李兆波建议,计好日常开支后,供款占收入比例不应超过三成,主要因为再高会影响日常消费,未来加息亦会影响按揭利率,利息支出会更高:“日后搭的士都要计过度过,影响埋生活水平。”

但市场上经常听到有人说“迟买会更贵”,李兆波指,买楼属高杠杆操作,若果“上车”后楼价转跌,“咁就跌一个落好大的陷阱”,因此千万不要因为楼价持续上升而不理会自己供款能力“入市”。

李兆波指年轻人要清楚知道自己的能力才好入市。(资料图片)

要计算大型维修费、管理开支 是否能负担

对于外国有年轻买家,忽略了买楼后的日常开支及维修费。李兆波指,外国的房屋面积更大,维修费会较本港的住宅高,但准买家都不应该只考虑首付及每月供楼的开支,也要考虑将来屋苑大型维修费、管理费开支持续上升等因素,是否自己足以负担,才去选择购买一手或二手单位。

另外,李兆波又提醒父母,在决定是否协助儿女置业前,除了自己本身的财务状况外,也要考虑他们理财态度;更重要的是即使决定借出首付,也一定要收利息:“最后收不收迟些再算,但一定要等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借钱要支付利息,当作是一个小小经历,但会学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