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争 经济基础对决是最大“战争”
中美两国都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两国一边承受着压力,一边进行着博弈。美国债务巨大,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高利息、高负债,这是美国永远都不能根治的问题。如同行走在钢索上,生怕自己忽然被债台高筑所拖累。
随着全球的衰退,美国的债务愈来愈难以偿还。美国利用高额的利息,从世界各地吸收了不少资金,再加上之前因为疫情而引发的经济衰退,使得世界需求下滑。作为一个对外贸易大国,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为了解决产能过剩,不得不进行大规模调整,但这也让国内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对中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中美之争,在这场无法避免的博弈当中,美国作为最大消费国,中国作为最大生产国,谁能坚守,关键还在于经济运行基础。在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出炉后,美国经济增速达到了2.0%,总GDP达到了13.24万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实现5.5%的增速,总GDP达到8.55万亿美元。数据显示中美之间的经济差距有所扩大。有些西方的媒体大肆宣扬“中国的发展已经达到顶峰”,“中国无法赶上美国”的言论。
数据打架 美国经济真相如何
2023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2.3%,作为全球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可以说一枝独秀。白宫发言人多次信心满满,说美国的各项数据很健康,就业市场火热。言而总之就是灯塔光芒辉煌,俨然成为全球资产的避风港。
但有一些数据显得很违和,比如用电量。过去三年,美国的用电量保持稳定增长,然而在2023年上半年,美国GDP增长2.3%的同时,用电量却下降3%,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现象。通常来说,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用电量基本不可能下降,或者不应该偏差得那么夸张。
美国能源署之前有过预测,说2023年美国用电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好。不过今年的情况又是极端的厄尔尼诺现象,全球气温普遍升高,工业用电量只多不少。然而,现实是,美国居民用电量的下降幅度是最大的。彭博社这样报道:过去两年,美国人动用在疫情期间积累的超过2万亿美元额外储蓄,而这些家庭储蓄即将耗尽,美国的经济引擎会在2024年初失去动力。随着家庭储蓄减少,美国人更加依赖工资来维持生活,而物价、租金、信用卡利率和房贷利率的迅速上涨,又导致百姓告别了以往铺张浪费的生活习惯,开始了缩衣节食,这是为什么上半年美国居民用电减少的原因。
另外,美国劳工部在8月4日公布的数据,7月份非农业部门新增就业18.7万人,失业率为3.5%,一直在最低水平徘徊。从这个数据看就业形势很好。但根据美国广播公司统计的数据,自2022年初以来,已经有38.9万名科技行业员工被裁撤,创下2001年以来新纪录;今年前7个月,有402家中大型美国企业申请破产,数量比去年翻了一倍,另外全社会申请破产的企业来到了历史峰值。另外,美国最大卡车运输巨头 Yellow 直接宣布倒闭了。运输业依托于庞大的消费市场,是最基础的社会行业,可以说非常稳定,基本不存在被时代淘汰的可能。如果连最大的卡车运输公司都倒闭了,只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美国的消费市场在飞速萎缩。这也吻合美国下降的进口额。
现在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问题还是通胀。8月CPI同比增长3.7%,比7月的3.2%高一些。压不下去的原因也很简单,一个是房屋价格继续上涨,同比涨幅7.3%;另一个是汽油价格环比上涨10.6%,占到CPI上涨幅度的一半。
为了将汽油价格压下来,美国释放了大量石油战略储备,想以增加供应来抑制市场价格。2020年底,美国战略石油储备还有6.381亿桶,到今年9月就只有3.5亿桶了,库存正式告急,石油价格也随即上涨。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美国的通胀就难以降下来,而高通胀又会进一步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物价涨幅远远超过工资涨幅。
如此残酷的现状下,打工人决定罢工,闹着要涨薪。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AW)一共有14.6万成员,占美国汽车制造业全部工人数量的56%,它在与三大汽车巨头劳资协议谈判中,要求加薪40%以上。这意味着底特律三大汽车巨头的劳动力成本需要每年增加450亿美元。谈判毫无悬念失败了,于是UAW在美国多个州发起罢工,半个月造成8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到美国的汽车产量。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持续加息造成的贷款成本增加,像汽车、钢铁、化工这些传统企业的负债规模很大,在高通胀下就非常难受了,这个时候规模庞大的工人们还要罢工闹涨薪。
另一组值得注意到的是,美国对外公布的数据愈是光鲜亮丽,就愈显得联邦的税收不对劲,上半年减少4230亿美元,同比下降11%。2023年,美国政府的财政收入预计4.8万亿美元,而拜登政府列出的2024年总预算是6.9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还要发2.1万亿新债,才能基本维持政府的支出和运转。
目前美国债务来到33万亿,已经接近债务上限,光是填补债务利息,就要拿出30%的财政预算。目测,明年突破35万亿债务是相当轻松。如此庞大的债务情况,美国就一招——借新债还旧债,让经济引擎一直运转下去。毕竟对美国来说,拉长通胀时间差,通过统计魔法来维持GDP数据的华丽,账面经济才能维持住,美元信用也能有保障,让美债以极低的利率继续发行,堵住所有质疑人的嘴。
中国经济信心不足 韧性仍强
再看中国经济的情况,综合不同维度分析判断,当前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新的困难挑战。正如中央早前所判断的那样: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特别是7月公布数据的时候,当时确实有一股风雨欲来的趋势,进出口额双双下降,CPI和PMI都在历史性下跌,房市股市也阴云密布,整个信心普遍不足。8月数据好了一点,CPI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1%,但要是刨除能源和食品价格的核心通胀率,8月的核心通胀率是0.8%。再看8月社融数据3.12万亿元,远远超过了市场预期, 7月份才5282亿元。不过这3.12万亿元里,有1.18万亿元是政府债券,同比多8714亿元。简单来讲就是,地方政府比起去年多借了8714亿元。至于企业债券是2698亿元,同比多1186亿元,远远比不上政府债券的规模。另外中长期贷款有所回升,算是一个好消息,说明百姓的购房意愿没有之前那么消极了。8月份M2货币供应同比增长10.6%,这已经是第四个月减缓放水。拧紧水龙头,精准滴灌,这没错,只是问题依然摆在那里,M1同比增速2.2%,远低于M2的10.6%,说明大家更愿意将钱存进银行里,市场活力还是不足。
9月最重磅消息是25万亿存量房贷降息,如果按照每个购房者平均下降1%的利率来算,相当于直接让利2500亿元。另外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释放5000亿元的流动性,也是为了缓解银行的资金压力。
再看进出口数据情况,8月还在缓慢恢复:以人民币计价是进口下降1.6%,出口下降3.2%,顺差4880亿元;以美元计价是进口下降7.3%,出口下降8.8%,顺差683亿美元。由于人民币兑美元贬值,特别是上半年的贬值幅度超过了5%,所以用人民币计价更能反映中国的进出口现状。
其中,对东盟、俄罗斯和非洲国家的进出口总值在增长,对欧美日的出口下降较为明显。上半年,欧盟进口下降22.6%,像是西班牙和希腊等国家的债务已经到了危险边缘,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热情大幅减弱。
中国这个情况,事实上其他工业国的情况也不好,出口份额都在下降。日本出口额已经连续下降15个月,前7个月下降6.4%,并且连续22个月贸易逆差;韩国的情况稍微好一点,同样下降11个月,最新的8月出口下降8.4%;越南前8个月的进出口总额下降13%,8月出口下降7.6%,几乎所有出口品类都在降;印度6月的货物进出口总值达860.66亿美元,下降19.3%;印尼6月份出口同比下降21.18%,上半年下降8.86%……要注意的是,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远没有中国那样,同时受到欧美的关税壁垒和贸易管制。一众南美国家的数据更惨淡,其中阿根廷跌得最多,6月出口同比下降35.4%。至于一些非洲国家,陆陆续续财务暴雷、内乱,毕竟小国没有承受风水雨打的抗压能力…… 总而言之,全球经济衰退,已经波及到各国的消费市场。说明全球同此凉热,谁也没法独善其身。
在疲弱的出口数据中,中国新能源车出口算得上是绝对的亮点,而这背后不仅是数据层面的意义。今年前7个月在欧洲的销量飙升至82万辆,约占所有汽车销量的13%。更关键一点,中国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不到3万欧元,远低于欧洲的5.6万欧元。在慕尼黑车展上,有41%的参展厂家来自中国,这般架势吓到了德国人。以至于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出面稳定军心,说德企“应该被激励,而不是被吓到”,同时宣布了价值1100亿欧元的激励计划。德国《焦点》杂志最新封面写到:“中国的贪婪:远东的主导地位对德国汽车工业和我们的未来有多危险?”可见,德国人认为中国企业工业对他们已经有威胁。这要放到年前,说中国汽车严重威胁到德企,有谁能信?只能说,时代确实变了,而且变得很快。
在经历了8-9月之后,其实多家国际金融机构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花旗银行集团把中国2023年的增长预期上调至5%:预示了希望的数据推动人们围绕中国有能力实现增长目标达成共识。彭博社对经济学家进行的最新调查显示,今年的增长预期中值为5%,与官方目标一致。经济学家们预测,零售和工业生产可能改善。他们还说,调查显示制造业数月来首次进入扩张区间,出口降幅也可能减小。另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报道,中国制造业恢复扩张以及中秋国庆黄金周假期的旅游热潮,正在点燃人们对经济在今年早些时候放缓后可能重拾增长势头的希望。
经济基础更是“中美一战”的根基
中美两国经济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走向如何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经济基础更是“中美一战”的根基。一定程度上,中美结构性矛盾让中美竞争根本无法避免,事实上现在就看全球最大的两国经济体,谁先扛不住了。
美国的方法简单粗暴——抽干净中国的外围活水,让中国的经济全面崩盘,最后在极限干涸的情况下投降。但很明显,中国不像以前被美国对付的一众国家那么好拿捏,制裁清单列了,关税战打了,金融战打了,舆论战打了,地缘封锁了,但依然岿然不动。凭借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底子,确实能在经济环境极差的情况下支撑很久。
最简单的例子,虽然各国货币兑美元的汇率都在跌,人民币也不例外,但人民币兑日元、欧元和英镑的汇率相对稳定,甚至有一点升值。也就是说,在欧美和日本等国普遍加息4%以上的大环境下,中国能以降息的逆周期姿态稳住外流货币。这说明,从本质上,中国的经济韧性没有那么糟糕。
中国不仅自己对抗美元潮汐,还将手里的美元借给这些濒临破产的发展国家。这一招对美国来说相当疼。美国原本希望通过加息缩表来刺激全球美元回流,让一个个发展中国家还不起钱,被迫放血变卖资产,最后再用美元来抄底这些国家的优质资产。现在问题是,这些国家从中国借来美元后,可以还美元债务。而之后还钱只需要用人民币支付,或者用其他利益来和中国交换,直接绕过了美元体系,推动全球的去美元化。
当美元回流到美国手里,短期内确实提高了账面数据的光鲜繁荣,但到处是被热钱涌入的行业,就业需求高涨,房价攀升,通胀也跟着飞涨。美国过去持续了几十年的去工业化进程,尽管特朗普和拜登两届政府都喊着要制造业回流,但都没有办法短期内承接巨额的国际热钱。
如今放眼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情况都被折腾的不轻,手里的牌也几乎打光,局面已经到了破而后立的关键时刻。正是如此,地缘矛盾也会更频繁。其实美国也深深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不断给中国制造麻烦。立体式“打击”中国,其实是想用各种方式令中国先犯错误。但如果中国顶住了压力,等到美国自己先撑不住了,全球产业链都会被重塑。
中美之争,就是一场持久战。中国向来都会深挖洞广积粮。这个过程美国当然会痛苦,但最先承受代价的肯定是日韩和欧盟,然后是南美和东南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