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初选辩论无人突围 共和党逃不出特朗普魔掌

撰文: 叶德豪
出版:更新:

8月23日,美国福克斯新闻台(Fox News)在关键摇摆州威斯康星(Wisconsin)举办了首场共和党总统初选辩论,共有8位候选人参与。但民意支持度遥遥领先的特朗普(Donald Trump)却选择不出席辩论,认为民众对他是“何等成功的总统”已有认识,不必透过辩论交代。

特朗普的缺席,早已让人担心辩论收视不足。而为了确保辩论收视更差、政治影响更轻微,特朗普更在辩论直播的同一时间在X(前称Twitter)播放跟早前被炒的福克斯名主播卡尔森(Tucker Carlson)预录的访问节目,并准备在辩论翌日到佐治亚州亚特兰大(Atlanta)为其有关串谋推翻选举的控罪自首,料将交付20万美元保释金,并需首次拍下疑犯照片。

由于美国传媒绝对不会放过特朗普自首这种能保证收视的机会,共和党总统初选辩论就只有23日晚上几个小时的政治头条空档。此等计算背后就是要“买保险”:就算有参与辩论的候选人能够突围而出,人们也不会关注这个人太长时间。

更显特朗普优势的是,在这场8人辩论中,没有人能够有效突围。辩论可算是以一种嘈吵的口水战方式淡然结束。

自去年中期选举以来就被视为特朗普最主要对手的佛罗里达州州长德桑蒂斯(Ron DeSantis)近月声势大挫。人们本来以为德桑蒂斯会是一众候选人的攻击对象,务求从他手上争夺“第二位”的排名,继而一博在初选前几个州透过击败特朗普来杀出一条血路--德桑蒂斯自己也表明会走遍初选首州艾奥瓦(Iowa)的99个县,希望奇兵突出在该州击败特朗普以重搭声势。

然而,德桑蒂斯受到的攻击却非常少。反而是透过出位言论迅速争取到民意支持度排名第三的生物科技富豪兼政治素人拉马斯瓦米(Vivek Ramaswamy)受到最多抨击。前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批评他是“新兵”,前新泽西州州长克里斯蒂(Chris Christie)则称拉马斯瓦米像以前的奥巴马一样“业余”,说话像ChatGPT一样,前驻联合国大使黑利(Nikki Haley)在反驳拉马斯瓦米放弃援助乌克兰的主张时,则指他“自暴其短”,没有任何外交经验。

民意支持度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德桑蒂斯和拉马斯瓦米。跟特朗普一样,两人皆反对援助乌克兰。(Reuters)

人们之所以集中攻击拉马斯瓦米,是因为大家都看到,即使他暂时落后德桑蒂斯,支持度却一直稳定上升,两个月前只得3%,如今却已升至近10%的水平,而德桑蒂斯同期则由24%跌至15%左右。德桑蒂斯已是日落西山,拉马斯瓦米才是潜在竞敌。

拉马斯瓦米也非常聪明,将自己包装成特朗普的捍卫者,并卖弄其政治素人身份,又公开称赞特朗普是21世纪以来最好的总统,声言自己当选的话将会特赦特朗普,并要求其他候选人跟从。

同样走“没有特朗普的特朗普主义”路线的德桑蒂斯,夹在与特朗普竞争又要承继特朗普衣钵的两难之中,就显得特别两面不是人。当全场候选人都表态支持彭斯在国会暴乱当日没有帮助特朗普推翻选举的决定之际,德桑蒂斯却避谈此事,表示大家应该将目光放在2025年1月20日(按:总统宣誓就职之日),而非2021年1月6日(按:国会暴乱兼确定总统选举结果当日),只称彭斯尽了责任,回答得非常尴尬。

彭斯是最正统的保守派候选人,但其支持度只得单位数。(Reuters)

值得留意的是,除了摆明车马针对特朗普的克里斯蒂和前阿肯色州州长哈金森(Asa Hutchinson),所有候选人都表明如果特朗普出线将支持特朗普。在特朗普民望遥遥领先之际,这种公开承诺大概可算得上是一种“败选宣言”。

辩论现场的观众,在共和党初选几乎没沦为特朗普的“加冕过程”之际,大概也是抱着“吃花生”的心态去观战。当拉马斯瓦米批评“职业政客们去基辅朝圣、去见他们的教宗泽连斯基”,而不去看看夏威夷毛伊岛(Maui)之时,在场观众掌声雷动;但当支持援乌克兰的黑利以犀利言词对拉马斯瓦米作个人攻击之时,在场观众也是掌声雷动。

除了德桑蒂斯和拉马斯瓦米之外,另外一个有可能争取初选“第二位”的人是共和党唯一一位黑人国会参议员、跟黑利一样来自南卡罗莱纳州(South Carolina)的斯科特(Tim Scott),但他在辩论台上却甚少发言,似乎已经接受了陪跑身份。

南卡罗莱纳州参议员斯科特的政治讯息最为正面,经常以其黑人背景的故事去说明美国是不论肤色的。( Reuters)

虽然特朗普本人没有参与这场初选辩论,但在美国的大众政治文化之中,这场辩论却是一众候选人非常难得的突围机会,而在初选开始投票离今天只剩下四个多月的倒数之中,这种机会已经买少见少。

很可惜,在这场辩论中,没有任何候选人能够说出一句足以抢占新闻头条的话。半天之后,这场辩论大概就会消失于24小时的新闻台之中,被其他更加有趣的故事淹没。

这样的结果,是特朗普又一次的胜利。2024年“特朗普 vs 拜登”的两老相争,又靠近了现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