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政变|法俄西非角力持续 尼日利亚为何强硬威胁武力介入?
上周由总统卫队领袖奇亚尼(Abdourahamane Tchiani)发动的政变,目前已被证明并不像到公园散散步一般容易。西非经济共同体(Ecowas)在7月30日举行紧急会议之后,罕有地摆出强硬姿态,要求奇亚尼在一周内恢复“宪制秩序”,否则不排除动用武力介入。西非区域强国、非洲人口第一大国尼日利亚的总统提努布(Bola Tinubu)表明,“我们没有更多时间去作出警告,现在是行动的时候。”
相较于2020年以来马里(Mali)、布里纳法索(Burkina Faso)、几内亚(Guinea)的多次军事政变,西非共同体对于尼日尔军方的初步回应明显迅速和强硬得多。共同体的紧急会议联合声明,表明只会承认2021年民选上台的巴祖姆(Mohamed Bazoum)为尼日尔的国家领袖,否定奇亚尼自封的领袖地位,并称不会接受可能来自如今被军方软禁的巴祖姆的任何请辞,同时表示各国亦已责成军方马上为武力介入的可能方案进行会面。
除了武力介入的威胁外,西非共同体也即时落实了一系列针对尼日尔的制裁,包括对这个内陆国家实施陆空边境封锁、对来往尼日尔的航班施实禁飞区、中止任何共同体成员国与尼亚尔的商务和金融交易、冻结所有服务贸易(包括公用事业)、冻结尼日尔政府和国企在共同体国家银行的资产、对尼日尔政变参与者实施旅行禁令和冻结其资产等。
同一时间,尼亚利亚总统提努布亦拜托了不属西非共同体的乍得(Chad)总统亲往尼日尔与军方领袖沟通,再向提努布作汇报。
在西非共同体会面之前,尼日尔军政府发表措辞强硬的声明,指责共同体的目的是要跟“某些西方国家”合作对尼日尔发动进侵,声言会全力守护国土,并呼吁民众上街抗议西非共同体的紧急峰会。
在30日的示威中,一如马里、布基纳法索的情况一般,民众将军事政变视作反抗前殖民主法国的代表,将俄罗斯国旗视为反殖民主义的象征符号,到法国大使馆门前抗议,高呼挺俄反法的口号,部份人更试图爬墙进入使馆。法国就马上警告,任何对法国公民的攻击都会引来“即时和严厉”的回应。
美国、欧盟、法国都表明停止对尼日尔的援助。非洲联盟则要求政变军人在15日内回到军营、恢复宪政秩序。
相较之下,虽然俄罗斯政府的官方立场是呼吁尼日尔重回宪政秩序,但在尼日尔政变发生后高调现身圣彼得堡第二届俄非峰会的瓦格纳集团(Wagner Group)领袖普里戈任就发布录音,赞扬军事政变是“争取独立、去除殖民者”的行动,表示只要有一千名瓦格纳战士介入,就能恢复秩序、毁灭当地的恐怖份子。
近年马里和布基纳法索的军事政变,都带有“抗法挺俄”的意味。两国军政府都决定赶走当地协助反恐的法国军队,马里已雇用了瓦格纳集团武装人员取代法军,布基纳法索也曾被指即将引入瓦格纳。两国的军事政变某程度上可被视为俄罗斯在西非的地缘政治角力胜仗。
在上述两国政变之后,情势原来相对上较为稳定的尼日尔就变成了西方国家在西非萨赫勒(Sahel)的反恐行动基地。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都有军队在尼日尔进行反恐任务,其中,美国和法国的当地驻军人数分别为1,100人和1,500人,前者亦有一个无人机基地用来监察恐怖活动。
相较于马里和布基纳法索的军政府管治,2021年巴祖姆经选举而成为尼日尔1960年独立以来首位在和平权力交接之下上台的总统之后,尼日尔的恐怖活动死亡人数去年大幅减少,由600人跌至200人,而马里和布基纳法索却录得近五成的上升幅度。在上周政变发生后,西方舆论就担心尼日尔的相对稳定可能难以持续。
对于俄罗斯政府经瓦格纳之手在西非的扩张,西方国家素来束手无策。毕竟法国确有前殖民者的原罪。而瓦格纳的舆论操作也非常有效地利用了这一点,并将俄罗斯包装成反法国殖民主义的代表,营造出深厚的挺俄反法民意。因此,无论是马里,还是布基纳法索,西方势力也只能退出收场。
尼日尔如果要恢复宪政秩序,唯一出路就只有区内国家的强硬介入。本年5月底才刚上任的尼日利亚总统提努布目前看来似乎确有强硬介入的取态。为何以往得过且过的尼日利亚会有如此转向?
个中原因,其实也离不开权力的考虑。在安全不得保障的西非萨赫勒,军队势力宠大,即使是这次政变的尼日尔军方,本身也是西方国家在当地的反恐合作伙伴。如果区内的文人政府不将邻国的军事政变压止于萌芽,终有一日同类事件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同时,提努布本人2023年大选得票只得36%,其选举结束更遭到其他两位候选人争议。他之所以能够稳坐总统之位,全靠其他政治人物对于该国司法体制的尊重。而尼日利亚本身也有军人当政的过去,提努布对于尼日尔的军事政变,当然不得不防。
目前,尼日利亚领头的西非共同体在声明上已展示出足够的强硬,但如果尼日尔军方决不就范,态度上的强硬会否转化成行动上的强硬,却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