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不应成为“去美元化”的激进推动者?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近期,“去美元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国际和国内都受到热议和推动。

所谓全球“去美元化”,主要围绕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三个方面来进行,主要举措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在国际贸易中增加非美元替代性货币的结算安排,如巴西、东盟均开始考虑以本币结算贸易,伊拉克称将允许以人民币结算对华贸易,沙特称对采用美元之外的货币进行贸易结算持开放态度。

二是减持美债等美元资产,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的占比,自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达到约43%的峰值后持续回落,至2023年3月末这一数值降至23.6%。

三是各国央行通过分散储备资产配置来实现“去美元化”。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从1999年的71%下降至2022年末的58%。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参与的多个双边和多边合作中,都出现了“去美元化”的考虑或行动。比如,在金砖国家中,越来越多地开始讨论“去美元化”问题,日前在华访问的巴西总统卢拉就提出,为什么在国际贸易中一定要使用美元呢?金砖国家之间,完全可以使用本币进行结算。在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中,也开始“去美元化”,使用本币进行结算。

卢拉访华:图为2023年4月13日,巴西总统卢拉(左)在中国上海出席巴西前总统罗塞夫(Dilma Rousseff,左)出任金砖五国(BRICS)开发银行行长的仪式。(Reuters)

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要强调的是,对中国来说,由于“去美元化”问题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紧密相连,在当前中美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参与“去美元化”被赋予特别的意义。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持有近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因此,中国很容易被视为全球“去美元化”最有力的鼓动者和推进者。

目前,中国国内的社会舆论也在不断鼓噪“去美元化”。国内不少体制内学者认为,当前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对地缘政治、经济发展与金融安全等方面的考量成为各国“去美元化”的初衷。出于地缘政治和经济考量的理性选择,各国纷纷远离美元。如下的分析在国内颇有代表性。

在地缘政治方面,美国没收了阿富汗央行存在美国的美元资产,更自作主张对其进行了分配。乌克兰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俄罗斯进行了严厉制裁,不仅冻结资产、长臂管辖,更将俄银行从SWIFT系统(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支付系统)剔除。

在经济方面,在美国联储局印钞“大放水”之后,美国国内通胀高企,美元购买力下降;为应对通胀,美联储又激进加息,3月刚发生的矽谷银行倒闭事件历历在目,未来不排除美国出现经济衰退、甚至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这种预期下一些国家出于慎重调整美元储备。

美国联储局印钞“大放水”,导致全球面临通胀危机,阿根廷为其中一个最深受通胀困扰的国家。(Reuters)

不过,对于全球热度升高的“去美元化”,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认为,中国对此问题应该慎重,需要谋定而后动。中国不应该在少数发展中国家的鼓动之下成为“去美元化”的激进推动者,不应该轻率地在“去美元化”问题上扮演“第三世界的领头羊”。

首先,美元独大的基本格局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虽然美元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开始出现减退迹象,但美元仍是全球一枝独秀的“世界货币”,而且将在相当长时间内维持其“世界货币”的地位。可以肯定,美元仍将扮演世界经济的主要“计价货币”,是全球经济体系最愿意接受的“硬通货”。即使有一部分国家在未来的国际贸易活动中不使用美元,也不会从根本上动摇美元的国际地位。

其次,美元地位事关美国国本,美国会不惜一切来保护美元地位。美元是美国生产制造并向全世界输出的最重要“产品”,也是美国驾驭全球经济体系与金融市场的核心工具。可以认为,美元地位出现根本性衰弱之际,就是美国国家地位系统性衰弱之时。这意味着,美元的地位关系到美国的国本,是美国必然会以举国之力来维持的对象。

以美国的历史来看,为了维持美元的国际地位,美国可以毫不犹豫地发动数次战争。即使美元地位会衰落,也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对这个很可能以世纪来衡量的变化过程,中国需要冷静对待。

第三,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关系极为密切,中国没有必要主动大幅切断与美元的联系。在全球化过程中,中美经济构建起了规模巨大、彼此互补、难以分割的市场化关系,如同两艘有数千条经济纽带捆绑在一起的航空母舰。即使是极端的政治家或政治势力推动中美脱钩,两国关系也不可能真正脱钩。

以2022年的中美贸易看,中美两国的贸易规模接近7000亿美元,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超过3000亿美元(显示出美国市场对中国制造的巨大需求)。可以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在相当程度上与美元是紧密相关的。从这个意义看,中国如果轻率地、过早地“去美元化”,也会挖掘到自己的经济基础。

第四,中国参与“去美元化”需适时适度,尽量减少与其他国家进行非美元交易时的市场风险。以安邦智库研究人员的观察,当前愿意与中国进行本币结算的国家(如俄罗斯、巴西、中东国家等),其综合经济实力都弱于中国,而且其国内经济波动往往较大。

如果进行双边本币结算,人民币大概率是强势货币,而其他货币属于弱势货币。在双方经济活动中,其他国家愿意持有人民币,当中国持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弱势货币时,除非这些国家有足够的实物资产(如能源、矿产、大宗农产品等)作为“抵押”,否则,持有大量的非美元弱势货币就意味着潜在风险。

第五,当国际上“去美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能遭致美国的反击。随着“去美元化”趋势的发展,今后在国际市场上将会形成规模不一的非美元结算经济体,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元的地位。不过,美国不会坐视类似的趋势持续。当美元仍然处于世界强势货币时,前述非美元结算经济体仍处于弱势地位。

这时候,一旦这些弱势经济体发生经济动荡,或者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动荡,这些松散的、临时性的非美元结算经济体将很容易受到打击。以美国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引发类似的动荡并不是什么难事,这意味着,脆弱的非美元结算经济体随时可能面临风险。以中国经济的规模和特点,在参与“美元经济”和“非美元经济”时需要保持平衡和弹性。

最终分析结论:

“去美元化”成为当前的一个国际政治热点,中国正在被推动成为重要的参与者。与其他国家不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与美元体系存在巨大的、深层次的关联。因此,中国不应成为“去美元化”的激进推动者,更不应该在此问题上成为第三世界的“领头羊”。在此问题上,中国一定要保持清醒!

本文转载自安邦智库4月16日的《每日金融》分析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