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一周年|明知乌克兰与西方会质疑 中国为何要提12点立场
2月24日俄罗斯乌克兰战争周年,中国外交部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各界对此回应不同。
首先是交战方之一的乌克兰,其内部反应莫衷一是。乌克兰外交部长库列巴(Dmytro Kuleba)称,乌方至少不同意文件中关于反对单边制裁的主张;乌克兰总统顾问波多利亚克(Mykhailo Podolyak)亦表示,任何和平方案都须包括俄军回撤至1991年的边界,但中方文件并未提到;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则指出,中方开始谈及乌克兰是好事,但如何行动才是重点,其也希望能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
另一个交战方俄罗斯则表示积极。俄罗斯外交部称,欢迎中国提出的和平方案,俄乌可以透过政治及对话达成目标,但这也意味乌克兰需要承认境内的“新领土现实”。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Maria Zakharova)指出,“我们高度重视中国朋友为和平解决乌克兰冲突做出贡献的真诚愿望”。白俄罗斯同样表示欢迎,总统卢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称,当今的世界问题,没有中国都难以解决,若中国在俄乌问题上的立场不获听取,将会有严重后果。
而西方的整体立场更接近乌克兰。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表示,“这不是一份和平计划,而是一份立场文件,中国汇集了战争以来表达过的所有立场”;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2月25日与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会面时,亦讨论了中方发表的立场文件,朔尔茨称,其中“某些事明显正确”,例如再次警告不要使用核武,但文件在他看来缺少一条明确界线,即俄罗斯必须撤军。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则抨击,若遵循中方计划,除了俄罗斯外不会有任何一方得益,且中方提出以谈判解决一场对乌克兰来说完全不公正的战争,想法并不合理;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亦称,“中国一直想鱼与熊掌兼得:一方面试图公开呈现自己中立、寻求和平,却又一方面宣扬俄罗斯关于这场战争的不实说法”。
综上所述,中国的涉乌政治立场文件引来程度不一的正反评价,相较于俄罗斯的积极回应,西方与乌克兰皆有质疑。然从文件诞生的国际政治脉络来看,中国心之所向,本就不仅是呼吁和平,更是要抗阻美国政治攻势、保全中俄与中欧关系。
立场文件是不是“和平方案”
有部份分析认为,《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是中国提出的“和平方案”,意味中方将正式坐上谈判桌,入场调停俄乌冲突。此一说法或许符合中国呼吁和平的宗旨,却未必契合现实。
首先,在笔者看来,中方所提的12点声明,更多是传达了全球多数“中立国”的共同立场,而不是针对终止战争、安排战后秩序提出详细规划,距离所谓“和平方案”相当遥远。
以美国富豪马斯克(Elon Musk)在2022年10月提出的“乌克兰-俄罗斯和平”方案为例,其内容总共包含以下四点:第一,在俄罗斯占领的乌克兰地区再度举行全民公投,由联合国监督;第二,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半岛的主权;第三,确保向克里米亚供水;第四,给予乌克兰中立地位。先不论马斯克此举目的为何,上述方案至少对俄占地、乌克兰是否加入北约、克里米亚归属等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
反观中国的12点立场,勉强涉及俄占地、克里米亚归属问题的,仅有第一点“尊重各国主权”,但其内容基本上就是复述联合国宪章与国际法基础原则,强调各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应该得到切实保障,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国际法不应有双重标准;至于乌克兰是否加入北约,则体现在第二点“摒弃冷战思维”上,但其内容同样模糊,强调了一国安全不能以损害他国安全为代价,地区安全不能以强化甚至扩张军事集团来保障。
平心而论,如此表述与开战以来众多“中立国”的立场无二:不愿在侵略一事上挑战联合国宪章,故普遍不承认俄罗斯在乌克兰的领土主张,却也不一面倒谴责俄罗斯。其余诸如维护核电站安全、减少战略风险(意指核危机)、保障粮食外运、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同样是“中立国”的关注重点,即希望降低战争对本国民生经济的冲击。
此外,中国当然始终秉持劝和促谈的立场,但从战场的斗争形势来看,中国主导和谈的空间不大。眼下俄乌双方战意高涨,乌克兰即便损失惨重,血战意志依旧坚决,俄罗斯也进行了二战以降首次动员,并推动占领地“公投入俄”,阻断了领土问题的谈判后路。在此情况下,外界若要强势推动停战,便只有增加与降低军事援助、强迫较弱势方妥协两个可行方向。
以西方操作停火为例,其共有三个选项可考虑:第一,加码对乌军援,甚至不惜让北约直接参战,迫使俄军停下攻势进行谈判;第二,降低或停止对乌军援,迫使基辅对俄让步;第三,正视俄罗斯的相关要求,不论是否邀请基辅参与,开始就关键问题与俄方进行秘密谈判,包括乌克兰“入俄四地”是否再举行受国际监督的自决公投、如何确保克里米亚往后的民生安全、乌克兰究竟能实质北约化到何种境地等。
但中国一来没有军事介入俄乌战争的基础,二来无法绕过美国、北约,直接与俄罗斯及乌克兰就四地归属、克里米亚安全、乌克兰要如何与北约互动等相关议题达成协议,主导空间自然不高。中国当然可以呼吁和平、促进对话、扮演平台、在联合国发出倡议,却终究不能代替北约、美国来向俄罗斯承开出相关保证与条件,也难凭一己之力给予乌克兰实质的安全承诺。
简言之,俄乌和谈或许可以没有中国在场,却不能缺少欧美的参与及默许。
在美国攻势下保全中俄与中欧关系
既然停战关键不在中国,12点立场所发挥的效果,便不易往可操作的“和平方案”演化,而是会更多在全球舆论场起作用,例如前述的各方赞成与质疑。从现实视角来看,引发讨论本就是这份文件的用意之一,而中国的首要目标,便是要在美国形塑的“中国援俄”攻势下,保全中俄、中欧关系的互动空间。
事情要从2月下旬的慕尼黑安全会议说起。2月18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赴德国出席慕安会时,忽向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发出警告,要求北京不得对俄提供战争援助,否则将付出代价;随后布林肯又在接受全国广播公司(NBC)访问时称,美国已获悉北京正考虑向俄罗斯提供武器等援助,华府即将公布更多细节。此后几日,美国各部会官员可谓轮番上阵,言之凿凿称中国即将援助俄罗斯“致命性武器”。
然而空穴来风的舆论战终究不能一尘不变,故美国在操作多日后又“微调”了论调,称虽未看到中国有援俄迹象,却也不是毫无可能。例如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便在2月26日指,中国虽未采取行动向俄罗斯提供致命武器,却也没有排除此选项,并称美方官员已私下警告中方,讲明了军援的巨大“代价”;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伯恩斯(William Burns)亦在26日指出,“我们没有看到中国做出最终决定,也没有看到实际运送致命设备的证据”,但“我们相信中国领导人正在考虑提供致命装备”。可想而知,若到最后仍无中国援俄证据,美国将会转而宣传自己“吓阻成功”、“挫败北京野心”。
其实回顾近期的中美互动,2月上旬的“流浪气球”风波亦是同样逻辑。2月2日中国科研气球飘入美国一事曝光后,美国便开始形塑“中国监控”的舆论战线,先是借此推迟国务卿布林肯的访华行程,又在2月4日将其击落、煞有介事进行打捞。美国副国务卿舍曼(Wendy Sherman)随后向来自大约40个大使馆的150名外交官介绍中国的“气球监视计划”,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也就包括“气球入侵”在内的中国军事和情报威胁举行听证会,共和党委员会主席罗杰斯(Mike Rogers)称气球事件为“北京刻意的武力展示”;2月8日,布林肯称“美国不是计划的唯一目标”,中国在五大洲都有气球,侵犯了五大洲国家的主权,美国已与数十个国家分享了从气球上收集到的情报;2月9日,美国众议院以419票赞成、0票反对,通过决议案“谴责中国派遣侦察气球”及“无耻地侵犯了美国的主权”。
但美国同样面临挑战。因为根据美媒报道,这已是2017年以来中国气球第5次飘入美国空域,特朗普(Donald Trump)时期共有3次,拜登政府此前也曾有过1次,但前几次美国都未大动作反应,为何此次便要出动战机加以击落?特朗普甚至表示,自己任内从未听过关于此类事件的简报,对此沙利文只能强词夺理,称拜登上任后下令改进了空域监视,让美军得以发现此前的入侵,“增强了我们发现特朗普政府无法发现的事物的能力”。但即便如此,“流浪气球”最终也未能引发全球反华潮,基本上只有日本勉强呼应美国,称中国气球也曾飘入日本空域,其他国家不仅不愿多谈,也未参与美国发动的对华企业制裁。
由这一脉络观之,美国许是一击未中、再次出动,将战场从气球监控换到了俄乌战争,目的同样是削减中国的对外空间,形塑围堵中国的国际态势,让欧洲国家在对华互动上有所顾忌、甚至被迫参与对华芯片战,同时掣肘中俄关系,迫使中国为“自证清白”而与俄罗斯“划清界线”,不论是取消访俄行程,或是降低中俄的能源合作。
然即便美国的用意相当明显,12点立场也不纯粹是中国为反制美国攻讦、而临时想出的宣传方案。从王毅2月20日访俄前,便先行去往法国、意大利、德国,并与乌克兰外长会面来看,缓冲访俄可能造成的政治伤害一直是中国的考量,12点立场应也是早就规划好,准备在战争周年时发出的政治文件,目的同样是希望外界理解中国无意支持战争。但后续发展差别在于,美国忽然发起“中国援俄”的舆论攻势,让北京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提高自我辩护力道的需求,故会在文件公布前持续营势,酝酿中国即将发布涉乌“重磅文件”的氛围,调动各界关注。
而从结果来看,文件内容当然不脱中国过往立场,但高调营势后发布,所造成的效果便是让各界讨论“中国是否即将介入调停”、“中国有没有调停空间”、“中国框架的操作性如何”等,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中国援俄”的舆论风向。乌克兰与西方当然不满中国不愿“对俄强硬”,但基本上除了美国全是负面回应外,乌克兰与欧洲国家大多对12点立场持部分肯定。由此来看,若12点立场能激化美国促谈与续援派、甚至美欧之间的战争规划分歧,便或许能为停火起到作用,只是目前看来机率不高。
放眼未来,中国的春季外交重头戏不断。在王毅之后,习近平即将访俄,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则会在4月初访华,中俄与中欧关系各有精采,但在俄乌战争持续下,美国必然不会放过见缝插针的机会。如何在中俄关系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维系中欧互动、抵御美国的舆论攻势,将是北京未来的重要课题。
美国为何炒作中国军援俄罗斯?
要影响中欧与中俄关系。
中国发布12点立场的主要用意为何?
希望外界理解中国无意支持战争,同时抗阻美国舆论攻势,保全中俄与中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