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德国受压输出坦克 默克尔去后 朔尔茨迷失方向?
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日前宣布向乌克兰输出“豹2”(Leopard 2)主战坦克之后,各界对于“坦克输乌”对俄乌战局有多大影响议论纷纷。然而,乌军受训需时,各国坦克供应数量不及乌方期望,如果俄方正如彭博(Bloomberg)近日引述知情人士消息所言将在本年2、3月发动大型攻势,这批尚未送抵乌克兰的主战坦克大概徒具象征意义。
但无论“豹2”实效如何,朔尔茨的决定本身也是值得关注的。虽然德国对乌克兰的军备和武器供应其实全球排名第二,比援乌立场看似坚定不移的英国、波兰等也要高,但朔尔茨却一直给人一种犹豫不决的感觉,几乎每次谈到军援乌克兰,其政府若非拖延,就是摆出千般不愿的态度。
正如这次输出主战坦克的决定一般,朔尔茨要等到英国带头供应施压、法国“指步兵战车为坦克”出口术、波兰威胁不理德国再出口坦克的审批权、国内执政盟党绿党多次抢闸公开支持坦克输乌,甚至连国内民意也出现变化后,才决定“有条件”地同意输出“豹2”。其“条件”更是要美国同时输出对乌克兰而言不太实用的M1坦克(M1 Abrams),好让德国有“跟从老大”作为挡箭牌。
如果默克尔还在任总理的话,同样的情况会出现吗?
和平主义与对俄认知
对于如何处理德俄或欧俄的关系,默克尔与朔尔茨原初的立场是一致的。一方面,在二战纳粹政权被击败后的德国,“我们学懂了和平的宝贵”成为了其自我认知的一大构成部分。对于不少德国人而言,欧盟的最大成就就是“达成和平”,而达成和平的手段就是“贸易”。从上世纪70年代西德开始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交好、进口苏联天然气的“东方政策”(Ostpolitik),到默克尔时代延伸到德中等不同关系之上的“以贸易带来改变”(Wandel durch Handel),都有着这种和平主义的影子。
虽然一些德国以外的欧洲人会认为这只是“重商主义”的美化包装,但大概没有人会否认和平主义是德国人自我认知的核心。
另一方面,默克尔与朔尔茨也与苏联有过不解之缘。默克尔出身东德、精通俄语,当然对于苏联和被视为继承了苏联的俄罗斯了解甚深。而朔尔茨年少时多次访问东德,与东德共产党青年领袖见面,他当时曾主张苏联应该在美国门前设置核武,以回应美国在欧洲设置中程核导弹的计划;对当时的他而言,北约才是“具进攻性和帝国主义的”。
对于不少像默克尔和朔尔茨的德国人而言,最终让冷战和平告终的主因并不是列根式的强硬,而是德国怀柔的东方政策。
这一种东方政策的变奏,在默克尔16年任内从无改变。早在2008年,她就站在前线坚决反对美国小布什总统让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政策,以免加剧与俄冲突;2008年的俄罗斯-格鲁吉亚战争、2014年的克里米亚事件,以至其后持续不断的乌东交战,也没有改变德俄之间的北溪一号、二号天然气合作。
即使俄罗斯挥军入侵乌克兰的确为欧洲带来了二战以来未见的冲突局面,但为何朔尔茨没有像默克尔在2014年后促成《明斯克协议》般,以德国作为欧洲龙头的地位,走出一条符合东方政策精神的道路?
有心无力?
第一种解读是,朔尔茨并非不想这样做,而是不能胜任。在国内,在野基民盟(CDU),以至执政联盟内部的绿党和自民党(FDP)也主张对俄强硬。在国外,政治历练大体在国内的朔尔茨也没有默克尔的威望,在领导欧盟上面几乎毫无角色,连“法德轴心”也没有办法有效维持,更无力管控在俄乌战争后自以为得到了道德高地的反俄中、东欧国家。
如果朔尔茨有心有力,也许能够提出一个较为实际的乌克兰和平方案,以试图取代如今乌克兰重夺全境(包括克里米亚)的“政治正确”西方共识。不过,此刻在他身上还可看见的东方政策残影,就只有他继续乐意与普京对话,以至其援乌姿态上的迟疑。
放弃东方政策精神?
第二种解读是,普京入侵乌克兰已然打破了朔尔茨以往东方政策式的对俄信念。朔尔茨早在普京承认乌东顿巴斯两州独立之时(2022年2月22日)叫停了北溪二号。在俄军开进乌克兰之后,他更声言德国已到了“时代转折点”(Zeitenwende)。虽然在执行上多有阻滞,但这已是一种公开的国策转向。
这种转变也不限于朔尔茨。就算是默克尔本人在战争爆发后的言谈,也透露出类似改变。在去年6月的一场访问中,默克尔虽然表明俄欧之间必须寻得共存之法,但被问及2014年后对乌克兰事态的温和回应是否有错之际,她只说“我不需要为没有努力尝试而怪责自己”,这一句似乎说明她方向“正确”的尝试已然失败。在去年11月的另一个访问中,默克尔也明言,“对于普京,只有权力才算数”。
在德国的和平主义叙事之中,“学懂和平的宝贵”其实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无论是德国,还是“后殖民主义”时代一众最后加入了欧盟的欧洲小国,和平的宝贵是经过彻底的战败后才学懂的。德国人对于援助乌克兰的主流直觉,总会认为愈年长、对二战遗留记忆愈深的人,愈不会支持对俄强硬的援乌政策。但最近的民调就显示,反而是年长的德国人较支持向乌克兰输出“豹2”——也许,在他们眼中,今天的俄罗斯已愈来愈像过去的德国。
不过,放弃了东方政策的精神,朔尔茨却没有提出另一个德国人该走的方向。像大西洋彼岸美国一般彻底抗俄的路线,当然不会被德国(以至法国)这些俄罗斯近邻欣然接受。但除此之外呢?
大智若愚?
第三种解读是,朔尔茨其实已经暗中接受了美国的路线,只是想以“温水煮蛙”的方式来打赢这场对俄消耗战。德国最担心的,无非是普京升级战争到核武级别,又或者以非传统方式对欧洲国家发动攻击。普京要升级,必然要有西方踩过某道红线作为契机。然而,朔尔茨的缓缓升级,却使每一次西方的轻微升级看起来都不像踩过红线的行动,但累积起来却是相当可观。
从德国人的角度来看,以英语媒体作主导的“坦克援乌”争议,也许是有点“无厘头”的。坦克的德文是“Panzer”,而早在去年夏天,德国就己经开始向乌克兰供应一种看起来有坦克外表、称为“Panzerhaubitze 2000”的自走榴弹炮,当中“Panzerhaubitze”翻译过来就是“坦克榴弹炮”。到底“坦克援乌”这一条线是什么时候踩过的呢?谁也说不清楚。
到底朔尔茨是像第三种解读这样“大智若愚”、第二种解读那样“迷失方向”,还是第一种解读一般对德国传统东方政策精神“有心却无力”?
毕竟同一组事件往往可以有互相排斥的合理解读,这个问题的答案留给读者选择,本文只为大家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