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纽约时报》:这不仅是普京的战争

撰文: 刘燕婷
出版:更新:

12月16日,美媒《纽约时报》刊出长篇文章《普京的战争》(Putin's War),指俄乌战争已持续超过10个月,俄罗斯面临了苏联解体后的最大战略灾难,就连普京(Vladimir Putin)都承认,战争未按计划进行。

而为探明俄军战力何以不如预期,作者群从数百份俄罗斯政府的电子邮件、入侵计划、军事帐簿和宣传指令文件中提取相关讯息,同时采访了俄乌双方的基层士兵、高级官员,甚至与普京亲信进行对话,最终汇整出这篇长文报道。此文近日在中文互联网上广泛传播。

细究文章内容,整体可分成六大部分,前三部分先是描述俄军在乌克兰的各式窘态,包括行动之初基层士兵对整体情况一无所知、援助火力迟迟未到、物资无法支撑持久战、士兵随意使用手机导致位置曝光等;再是聚焦抨击普京的刚愎自用,指出这位“当代沙皇”过度沉溺于亲信吹捧,在未详尽咨询专家意见前便轻易兴战,还认为俄军将能迅速获胜、乌克兰的抵抗意志一触即溃;接著是披露俄军内部的严重腐败,称当代“波将金村”(Potemkin village,意指虚假工程与建设)随处可见,以至部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后三部分则聚焦战描述斗人员与俄罗斯民众的苦难,先是揭露前线俄军的装备短缺、训练不足、惨重伤亡;再是特别介绍了瓦格纳集团(Wagner Group),称此劲旅也在乌克兰遭遇了巨大损失,以至其负责人普里戈津(Yevgeny Prigozhin)不得不“巡回”于各监狱间,向囚犯发表招募演说,并下令对逃兵进行残忍的法外处决;接著披露前线士兵的绝望录音细节、被制裁大亨的不满抱怨、阵亡士兵母亲与普京的对话内容等。

简言之,这篇报道观察到了俄军在乌克兰的进展不顺,并试图以收集到的一手资料加以解释,同时揭露了俄罗斯内部的厌战“杂音”。然而通篇言之成理间,埋伏了巨大的叙事空白。

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12月5日视察克里米亚大桥(Crimean Bridge)。(Reuters)

被聚焦的俄军失利

首先,展示与解释俄军失利,是文章的核心重点。作者们称,普京的错误决策、俄军的长期腐败,导致了行动初期的多起失误,并让俄罗斯在战争长期化下伤亡惨重。

平心而论,上述推论确有一定道理。毕竟从俄罗斯行动之初的军事部署、谈判条件来看,莫斯科确实是预设了“速胜”剧本。

在军事层面,2月24日“特别军事行动”正式开始后,俄方先是以导弹大面积空袭了乌克兰各处军事设施,接着派出地面部队从俄罗斯、顿巴斯等多个方向发起攻势,形成在乌克兰东北部、东部、南部同步作战的局面,同时又由白俄罗斯借道南下,直插乌克兰首都基辅形成包围。然而俄军的首波攻势仅出动不到5万兵力,却在乌克兰拉开了上千公里战线,显然是战略威慑用意多过实质占领,为的是迫使乌克兰坐上谈判桌、答应俄罗斯开出的谈判条件。

而在谈判层面,俄罗斯在3月7日首提停火四点:乌克兰去军事化、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承认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独立、修宪去除加入北约的内文并放弃加入任何联盟;俄乌外长在3月10日于土耳其会晤时,俄罗斯再提了六点停战条件:第一,乌克兰放弃加入北约的要求,保持中立地位,俄罗斯将保证乌克兰的安全;第二,将俄语作为乌克兰的第二官方语言,取消所有对俄语的限制;第三,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半岛的主权;第四,承认“顿涅茨克共和国”和“卢甘斯克共和国”独立;第五,乌克兰去纳粹化,禁止极端民族主义、纳粹和新纳粹政党,废除现行美化纳粹和新纳粹的法律;第六,乌克兰去军事化,乌克兰完全放弃进攻性武器,成为非军事化国家。

12月5日,乌克兰布查镇,损毁的俄罗斯坦克被雪覆盖。(Getty Images)

上述条件,显然是设想乌克兰会为了和平、同意变成第二个芬兰。但从结果来看,普京确实高估了乌克兰的“对俄兄弟情”,现实中的基辅不仅不放弃军事抵抗,还反提谈判条件:除非俄军撤出克里米亚与所有俄占地,否则乌克兰不会同意谈判。结果俄军只能转进顿巴斯,开始第二阶段行动,谈判僵局也持续至今。

然而文章论述俄军“失利”的脉络,似乎刻意回避了两大现实。

第一,文章屡屡抨击普京决策失误、俄军腐败严重,导致战况失利,却避谈另一重要现实:北约尽管未出兵,却已实质参与这场战争。俄军行动之初,欧美确实不认为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能坚持,故仅是给予少量军援,并安排了各式撤侨行动;然而伴随乌军展现抵抗意志,北约发现了放血俄罗斯的契机,故而开始加大援助额度与层级,从刺针、海马斯一路到了爱国者,其情报侦查体系更已实质进场支援,让俄军部队的大规模调动难以隐遁。这场战争虽名俄乌战争,实际上却是俄罗斯与乌克兰、北约及其附庸集团的总体战,

第二,在文章整体氛围烘托下,俄军似乎只有节节败退、伤亡惨重、地点曝光、训练不足、后勤短缺几种姿态;但放眼当今乌克兰,尽管乌军发动了几次大反攻,迫使俄军自哈尔科夫、赫尔松等地撤退,俄占地面积仍远高于2022年2月战争爆发之前,更不用提这些地带多是乌克兰最精华的工业带、煤钢产地,还包括本供应乌克兰全国20%电力的扎波罗热核电站。

俄军确实表现不如预期,但文章在奚落莫斯科之余,却为读者留下了更大问号:如此狼狈部队,为何还能占领乌克兰大片地带?乌军至今无法逐出俄军,依照文章标准,岂不比俄军更加狼狈?若是如此,讨论俄军狼狈意义何在?

4月18日,乌克兰哈尔科夫,Yana Bachek为了在轰炸中死亡的父亲Victor Gubarev(79岁)痛哭,伴侣Yevgeniy Vlasenko及母亲Lyubov Gubareva在旁安慰。(Reuters)

被忽略的战争全局

而上述问题,又可被这篇报道的核心基调回答:这场战争是“普京的战争”,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的最大战略灾难”。换言之,因为报道意在强调普京的缺点、俄罗斯的困窘,所以不得不对北约的援助避重就轻、对更大的战争全局隐匿不提。

确实,战争的持久化必然损及俄罗斯的政治安全。倘若最后的停火协议仅是巩固了入俄四地,普京虽可对内宣布“我们保护了同胞”,却显然与开战之初的去军事化、去纳粹化目标相去甚远;此外不少家庭被迫承受父兄阵亡的伤痛、经济制裁的苦果,普京前二十年执政累积的支持度,恐会因这场战争而土崩瓦解,导致“后普京时代”提前到来。

然而面对现实,这场终究战争不仅是“普京的战争”,也不仅是“俄罗斯的灾难”。从实际战损、骑虎难下来看,这场战争更是乌克兰与北约的战争,且是乌克兰的巨大浩劫。

如前所述,乌克兰不仅是交战方、更是战场所在,如今其已丧失了东部工业带、煤钢带,以及能提供全国20%电力的核电站,全国多处基础设施更被俄军炸毁,战后经济规模将无法恢复如前;而为与俄军进行消耗战,乌克兰只能被迫进行全国总动员、汇聚有生力量,然而有生力量一旦消耗,将无法迅速再生。

12月21日,美国华盛顿,泽连斯基于美国国会发表演讲。他重申乌克兰不会投降,又感谢美国提供援助,称“你的金钱不是慈善,它是向全球安全以及民主的投资。”(Getty Images)

俄乌战争爆发时,乌克兰共有4,300万公民,其中有500万是可征召的男丁。但据联合国统计,战火之下共有1,430万乌克兰人逃离家园,另有900万人身处克里米亚或其他俄罗斯占领区。故如今的乌克兰人口已减少到约2,000万至2,700万,按照这一比例,该国可征召男性已不到300万。如今乌克兰约有100万人应征入伍,余下虽仍有百万人可被动员,但这等于寅吃卯粮、掏空乌克兰的经济生产基础,即便乌克兰能收复失地,未来重建也必然面对极为艰困的局面。

此外北约各国也遭到了战争反噬。高涨的能源价格与通胀,让民众的生活成本骤然上升。美国虽未直接出兵,却逐步重演近似越南与阿富汗的进退两难困境,即战事久持下,内部出现了促谈声音,例如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Mark A. Milley)便曾在内部会议上主张,乌克兰的军事成果已达到美国的合理预期,建议乌方“见好就收”,同俄罗斯谈判以巩固收益。但此一主张受政治正确、前期投入、内部斗争等各种因素束缚,最终无法成为多数,导致华盛顿只能在战火蔓延下,持续升级援助。

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促谈声音的出现,正是因其未被诸如《普京的战争》等报道内容所说服、满足于字里行间的俄军失利,而是对战争全局发展、乌克兰的持久战力心知肚明,即有鉴于俄乌之间的体量差距,“打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或许可以大量放血俄罗斯,却极难拖垮俄罗斯、甚至夺回克里米亚与其他俄占地。在此脉络下,美国的投入只要超过某一临界点,边际收益便会开始递减,故促谈派主张“见好就收”,为的仍是最大化美国的国家利益,只是白宫眼下仍不置可否。

然而战争终有一日会结束,若以《普京的战争》行文逻辑所述,其结局可能是普京神话的破灭、俄罗斯的浩劫。但从现实视角来看,俄罗斯基底仍在,且在多极化秩序、东升西降的时代潮流下,俄罗斯仍能寻得国际空间,为国家的经济复元觅得合作机会,没了普京,俄罗斯仍能前行;但乌克兰大量阵亡的有生力量、大片失守的东部精华带,却是严重掏空了其复原力,未来即便停火,恐也须仰仗国际援助,才有能力逐步修复战火下的断垣残壁;欧美眼下渐起的促谈声音,也证明了这场战争不仅是俄罗斯的灾难。

如文章所述,俄军确实表现不如预期、也犯下不少低级错误,但报道内容对乌克兰正在上演、且将加剧的巨大苦难避重就轻,不免会有“百步笑五十步”的突兀。《纽约时报》确实费心收集许多一手资料,让无法亲临前线的读者也能一窥战场实况,但其所营造的情境氛围,显然与真实的战争全局有一定距离。归根结柢,这毕竟不只是普京的战争。

在《普京的战争》一文中,作者们认为什么原因导致了俄军失利?

普京狂妄决策、俄军长期腐败。

《普京的战争》不能解释什么现象?

在其笔下如此狼狈的俄军,为何还能占领乌克兰大片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