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拜会|中美关系战略性对抗下的阶段性缓和

撰文: 郑真
出版:更新: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14日同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进行了疫情以来的首次面对面会晤。两人不戴口罩,微笑握手,3个多小时长时间会谈,双方团队均对此持积极态度。

会晤后,白宫透露,两国领导人欢迎正在进行的就解决美中双边关系具体问题作出的努力,鼓励通过这些现有机制,包括通过联合工作小组的方式取得进一步的进展。中国外长王毅公开披两国元首同意继续保持经常性联系,同时责成两国外交安全团队持续开展战略沟通,跟进他们讨论的重大问题,落实他们达成的共识。无论是氛围上还是内容上,会晤都给人一种中美关系已触底反弹的印象,一扫美国众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访问台湾的阴霾。

成果是有的,这一点毫无疑问。问题是这样的和谐氛围能够维持多久?

习拜会:2022年11月14日,习近平与拜登在印尼峇里岛会面(AP)

共和党执掌众议院之后,美国众议长访台的戏码还会不会出现呢?中美之间的危机还会不会重演?中方通稿中拜登的承诺不只有“四不一无意”。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通过强化盟友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也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美方也无意寻求同中国“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无意围堵中国。可以称之为五不四无意。

这样的承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以往各个外交场合,美方都零零散散提到过,这次是总体的表达。正如以往听其言观其行一样,中方重视拜登的说法,但是对美国围堵中国的戒备没有一丝放松。

佩洛西今年8月访问台湾之后,中方当时公布了八项制裁措施包括暂停气候合作、暂停禁毒合作、暂停打击跨国犯罪、暂停移民遣返等,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取消中美两军战区领导通话、取消中美国防部工作会晤、取消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此次会晤披露的一些共识是开展气候、公共卫生、农业和粮食安全等对话。但是两军之间的合作并没有完全恢复。

美国总统拜登11月14日在会晤结束后举行记者会。 (AP)

尽管拜登的陪同人员中,除了两名内阁部长财长耶伦(Janet Yellen)和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两名国务院工作人员国务院助理国务卿康达(Daniel Kritenbrink)、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Nicolas Burns),还有四名国安会成员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国安会印太事务协调人坎贝尔(Kurt Campbell)、国安会中国部负责任罗森博格(Laura Rosenberger)和国安会中国部工作人员杜如松(Rush Doshi)。这样的人员配备和中方并不对等。

中方人员有中办主任丁薛祥,外长王毅,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这些是国家主席出访的惯例陪同人员。其余还有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外交部副部长谢锋、外交部部长助理华春莹,外交部美大司司长杨涛和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郑立樵。这些均为外交人员。

美方人员构成中外交、经济、国安均有,并且国安的人员比例很高。而中方的陪同人员以外交为主。这或许意味着中方并不认为此次会晤是两国探讨军事安全合作的恰当时机。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习拜会后将尽快访华。(AP)

习近平系统阐述了台湾问题由来以及中方原则立场,虽然习拜会后,拜登在记者会上明确说不认为中国有紧迫攻台打算。但是中方统一的进程实质上加快了。中共二十大报告打赢局部战争的表述以及中共军委人事偏向作战的安排,都已经很明确地指明了用兵台海。拜登的话更大意义上是为了展现取得成果的外交话术。会晤之后白宫也必然不会单纯认为台海危机已经消除。

更为重要的是经贸一直被认为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而就在习拜会前夕,美国政府近期推出了对中国史上最严厉的半导体芯片技术和设备出口禁令。经济科技对抗已经正式落实。和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只会玩杀伤力较小的贸易战相比,拜登政府的对华围堵措施更具有威慑力。

中美关系的对抗性是战略性和长期性的。关系缓和是策略性和阶段性的。务实的领导者总是会适时展开对话缓和关系,避免持续对抗走入歧途。总体来说,此次习拜会是理性管控双边关系的重要一步。此次会晤是领导人试图从政治外交层面为两国关系擘画蓝图,但至于未来能否在军事和经济等核心支撑两国关系的梁柱构建上取得突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