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错、错”:保守党大会裂痕处处 卓慧思已变跛脚鸭?
经过“小预算”金融动荡、被迫局部收缩减税提案之后,英国首相卓慧思(Liz Truss)10月5日在保守党大会最后一天发表演说,为其首相前路作定位。对于具体政策,卓慧思几乎只字不提,只称自己对国家经济有三大优先事务,就是“增长、增长和增长”,又将工党、自民党(Lib Dem)、苏格兰民族党(SNP)、BBC形容为“反增长联盟”(anti-growth coalition),称他们只求更多的税项、更多的规管、更多的干预,指他们的主张是“错、错、错”。大家听完她的演说之后,唯一得到的教训大概就是重要事情要说三遍。
更荒谬的是,卓慧思竟然叫人们回想起“当(她)进入唐宁街之时”英国是在什么困境之中,“平均能源开支预计急升至一年6,000英镑”,人们面对“我们70年来最高的税负”,鼙言:“我拒绝将我们伟大的国家交付到衰败之中”。恍惚她领导的是刚刚重新执政的政府一般。
事实上,保守党连续执政己12年。卓慧思本人更是少有从卡梅伦(David Cameron)、特雷莎·梅(Theresa May)到约翰逊(Boris Johnson)三任首相任内也一直留在内阁之中的官员。她自己亦以“忠于约翰逊到最后”的形象而得到草根党员支持当选党魁。能源开支、税负高企的问题,她自己就责无旁贷。
上任才刚满一个月,卓慧思的净民望已跌至-59%,比约翰逊下台前的-53%还要低。过去一周的民调显示,工党的民望遥遥领先保守党,领先幅度从17至33个百分点不等。在这个情况之下,卓慧思陈腔滥调的演说,远远未能去除保守党人心中的危机感。
下周国会复会之后,真正的挑战将接踵而来。
首先,在“小预算”一役,卓慧思在党内压力之下被迫在一日之内放弃其撤销45%入息税率最高阶梯的提案,突显出党内反对派的组织能力。反对派的领袖,更包括疑欧派大老戈夫(Michael Gove)。
要记得,卓慧思在党魁选举中一开始只得50位党内议员支持,到最后出线之际也只得113人支持,落后对手、前财相苏纳克(Rishi Sunak),可见她根本没有党内议员的忠诚。其后,在任命内阁之际,卓慧思却没有尝试团结全党,只任命亲信进入内阁,更埋下了党内分裂的种子。从约翰逊到苏纳克,都在下议院“后座”吃着花生等待卓慧思失败。
如今卓慧思刚起跑就马上失足,可以预见在国会复会后保守党将很可能出现特雷莎·梅时代的党内叛乱,任何稍具争议的法案都难以通过。
在“小预算”造成英镑大挫、国债债息急升之后,卓慧思已知道“财政责任”的重要,在其演说中多次强调此点。
问题是,无论是其最终过百亿英镑的能源开支补贴,还是价值430亿英镑的“小预算”减税政策,都没有额外经费来源支持。由于卓慧思拒绝加税,唯一出路就是减省开支。其中一大方案,就是将福利开支与通胀率脱钩,转而与薪金升幅挂钩。卓慧思自己被问及此方案时,也没有开口否认。
岂料党内反叛就马上到来。其中,作为卓慧思内阁成员的下议院领袖莫佩琳(Penny Mordaunt)就抢先公开反对方案。某程度上,除非卓慧思不怕经历内阁地震,否则莫佩琳的表态已使这个向福利动刀的方案“胎死腹中”。
虽然卓慧思在其演说中批评其他政党“反增长联盟”所支持的政府管制,然而保守党自身也有支持政府管制的派系,特别是在页岩气开采禁令,以及建屋限制等方面。打破后两者的规管是卓慧思推动英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增长的关键政策方向。可以预见,即使“小预算”的政治余波过去,卓慧思的经济提案仍然会带来新一波的党内矛盾。
在国内情势艰难之下,卓慧思似乎想靠外交争取政绩。10月6日,由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倡导的扩大版欧盟“欧洲政治共同体”(European Political Community)首次峰会将在捷克布拉格召开。竞选党魁时曾声称不知马克龙是敌是友的卓慧思竟然赏面出席,可算是对欧洲伸出了友谊之手。
担任外相期间主张由英国单方面撕毁与欧盟有关北爱尔兰边检协议的卓慧思,最近却推动与欧盟的新一轮紧密谈判,甚至希望在未来数周达成结果。目前,北爱尔兰的亲英民主统一党(DUP)要求废除北爱边检制度,本年议会选举以来一直拒绝组成政府。到10月28日,如果北爱各派不能组成政府,于法将要重新举行选举。卓慧思若能解决此难,将是一大政绩。
不过,这种外交转向,在党内存在一定的反对声音。在保守党草根党员中有党内政治名星地位的前对欧谈判负责人弗罗斯特(David Frost)日前就表态要求卓慧思在北爱问题上保持清楚的“红线”。可想而知,如果卓慧思对欧盟妥协,接受北爱尔兰边检协议当中的一些基本规范的话,党内将有另一波疑欧派反弹。
综上所述,虽然“小预算”的政治风波暂时平服了下来,卓慧思很可能已变成了一个跛脚鸭首相。而如果保守党人未能寻得卓慧思以外的出路的话,她也甚至会变成为保守党十多年连续执政划上句号的人物。
此时此刻,曾经支持或者包容卓慧恩的保守党政客,对于卓慧思那一句“错、错、错”大概别有一番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