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的呼吁对撞北溪被毁 欧洲独立还有救吗?
9月27日,德国前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在联邦总理科尔基金会(Chancellor Helmut Kohl Foundation)的开幕式上发表演讲,呼吁西方国家认真对待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的言论。
默克尔所言,意指普京9月21日的公开发言。彼时其除了宣布展开战争动员、举行乌克兰四地入俄公投外,亦在演讲中强硬声明,如果俄罗斯的领土完整受到威胁,莫斯科将使用“一切手段保卫俄罗斯和我们的人民”,核武也是选项之一。对此,默克尔指出,不要认为普京的言论是虚张声势,严肃对待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政治智慧的象征,有助保留行动或制定新策略的空间。
此外,默克尔还被问到,若乌克兰冲突在前总理科尔任内爆发,科尔会如何应对。默克尔回复,在基辅试图击退俄军时,科尔将“尽一切努力保护和恢复乌克兰的主权和完整”,但与此同时,科尔将展望“第二天”,对眼下“难以想像”的事件持开放态度,并在冲突结束后,探索“有朝一日如何重建与俄罗斯的关系”。
默克尔的真正用意
平心而论,默克尔的发言看似探讨科尔立场,实际上是依托科尔直抒己见,并与其“不要低估普京讲话”的呼吁一脉相承。
首先,所谓科尔将“尽一切努力保护和恢复乌克兰的主权和完整”,乃是默克尔的“自清”展演,意在彰显其对西方政治正确的依附,同时隐晦回应外界所谓“姑息”俄罗斯的批评。毕竟在俄乌战争议题上,支持乌克兰的主权与领土完整、谴责俄罗斯违反国际法,是欧美政坛与社会的普遍政治正确,而默克尔显然无意挑战这一主流看法。
然聚焦现实政治的运作,默克尔的初心始终不变,那便是挽救欧洲的独立自主。其之所以呼吁各方“不要低估普京讲话”,并非只是担忧莫斯科的核冒险,而是明了俄罗斯正在孤注一掷。在其看来,如今普京已为俄乌战争睹上国运、同时押上自己的政治生命,在此心理状态下,除非普京成功“解放顿巴斯”或遭政变下台,否则俄军都将持续鏖战,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在此期间,俄罗斯民众自会承受苦痛,但乌克兰百姓的苦难必在数倍之上,欧洲的政治议程也将被美国严重宰制。
正是出于此判断,默克尔与绝大多数的西方政治精英发生了立场分歧。对美国来说,乌克兰战场距离自己十分遥远,高电价、高通胀甚至是能源危机,都由欧洲首当其冲。华盛顿念兹在兹的,始终是通过这场战争放血俄罗斯,同时深化自己对欧洲的宰制,瓦解过往由德法主导欧陆的秩序结构,为已然脑死的北约续命,让马克龙(Emmanuel Macron)等人的“欧洲军”提案胎死腹中。简言之,在削弱俄罗斯、裂解欧洲统合的战略目的下,美国希望战事久持,即便“战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也在所不惜。
而欧洲的政治精英对此并非一无所知,但其一来困于政治正确,无法违逆同情乌克兰的广大民意;二来困于历史情结,无法超克对俄罗斯的地缘恐惧;三来有意挣脱二战后的结构束缚,例如德国便一改默克尔时期立场,对乌克兰提供了军事援助,并趁此喊出扩军口号,显然有意仿效日本的“国家正常化”。种种因素,让欧洲的自主立场消于无形、渐与华盛顿“殊途同归”,最终只能被绑上自毁战车,与乌克兰一同沦为华盛顿的战略禁脔。
在此趋势下,默克尔的立场显得“格格不入”。其虽也有政治正确包袱,但比起同时代的欧洲政治精英,默克尔的对外政策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且始终坚持欧洲必须走自己的路。在此战略规划下,默克尔并不忌讳与俄罗斯进行接触甚至合作,因为这是唯一能在欧陆对冲美国影响的途径。过往执政十余年如此,眼下面对俄乌战争亦然。
故所谓科尔将展望“第二天”、对眼下“难以想像”的事件持开放态度、探索“有朝一日如何重建与俄罗斯的关系”等,其实都寄寓了默克尔的战略视野。说得更直接,便是呼吁欧洲要为长远打算,不要受限政治正确包袱,在俄乌战争中无上限支持乌克兰,以至牺牲欧俄关系,甚至摧毁以俄罗斯对冲美国宰制的地缘框架。
北溪与欧洲斡旋的殒落
然就在默克尔发表演讲的同一日,一场事变的发生重挫了欧洲自主的可能。
9月27日,北溪1号及2号管道先后受损,导致了大量天然气外泄。根据俄罗斯能源企业Gazprom的介绍,北溪1号管道由27至41毫米厚的钢制外壳覆盖,而外壳又被60至110毫米厚的混凝土层包围,非常坚固耐用。要把管道炸出一个大洞,即目前的损毁程度,需要投放炸弹才能做到。
无独有偶,德国与丹麦也在经过初步调查与研判后,表示事故应是“人为破坏”所致。但由各方对真凶三缄其口来看,凶手身分若不是“一言难尽”,便是尚未查清。换言之,眼下美、俄、乌克兰甚至欧洲国家,都有可能是事故的策动人。
回顾过往,北溪曾是默克尔任内的重要政绩,象征了德俄关系的更上层楼,也是欧陆能源运输整合的新里程碑。然而俄乌战争爆发后,北溪无可避免成了欧俄关系陡降的祭品,先是德国政府在政治正确下宣布北溪2号停运,导致其公司被迫申请破产,再是俄罗斯为迫欧洲解除对俄制裁、不再军援乌克兰,而对北溪1号强制断气。
如今管线被毁,不论是哪一方制造了事故,欧洲的冬天都必然煎熬,政治冲击更是无远弗届。
首先,在应对天然气价格与能源市场波动上,欧洲可谓搜索枯肠、无所不用其极,除了尚未答应俄罗斯的政治条件外,基本上已穷尽所有手段,包括财政与税收。而有鉴于北溪事故的维修时间可能长达数月,市场的恐慌势必刺激欧洲天然气价格上涨,欧洲的能源问题将会雪上加霜。
而在政治场域,虽说在遭受破坏时,北溪1号与2号皆未向欧洲供气,前者是因俄罗斯“出于技术原因”进行维修、暂停供气,后者则是自竣工以来便未正式供气过,但此次事故显然造成了一个既成事实,那便是未来几个月内,曾经受惠北溪1号的国家将丧失“妥协换俄气”的机会,普京的“断气战”也将暂告失效。简言之,原本欧洲还存在“被迫缓和”俄乌战争的角色可能,如今伴随北溪被炸,此一角色只能瞬间边缘化,且会加剧欧洲对美国的能源依赖,欧俄之间原有的能源联系亦暂告消失。
在默克尔发表演讲、呼吁欧洲重视自主路线时,局势尚有“事在人为”的空间;北溪事故发生后,“事在人为”的可能仍在,其空间却已极度萎缩。而伴随欧俄关系的持续下行,默克尔曾苦心孤诣的欧洲自主,也终将被美国再临所袭夺。曾经,外界以为俄乌战争能促使欧洲自主更上层楼;如今看来,默克尔的呼吁正如被炸的管线,在种种内外排挤下,成了时代的“不合时宜”,难以再替欧洲独立输血发声。
【欧俄关系Q&A】
默克尔为何呼吁欧洲不要为乌克兰彻底牺牲欧俄关系?
欧俄交往是唯一能在欧陆上对冲美国影响的筹码,有助欧洲自主。
北溪被炸对欧洲有何影响?
能源问题更加雪上加霜,斡旋俄乌战争的角色被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