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俄罗斯或将面临更多惨败 乌克兰也很难取得最终胜利
俄罗斯这几天在哈尔科夫的失败可以说是相当惨重,也极其耻辱。这片土地大概有2000-3000平方公里,是俄军在从基辅等地收缩战线后,通过4个多月时间,付出了大量兵员牺牲才占领的。但是这次在乌军强攻之下,用时仅仅三天左右就全数丢失,这速度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更关键的是俄军在撤离过程中一路丢盔弃甲的狼狈,实在是有负“战斗民族”的盛名。
另外,这场失败也暴露了俄军的几大根本性问题:一是俄军在情报收集领域存在严重漏洞,对敌方如此重大的局部军事行动居然一无所知;二是在战术指挥上(因为情报缺失和对敌情判断失误)犯了严重错误,参谋部未能识破乌军战术,中了乌军声东击西的调虎离山之计;三是俄军前线军事力量捉襟见肘,已经无法兼顾多处战场,这也是普京不久前签署命令要求增补13.7万新兵的原因。
跟踪整场战争过程,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俄军此次失败,以及之前在“全面进攻”遇挫后不得不收缩战线转而对顿巴斯和南部地区进行“重点进攻”,绝非一日之寒,它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从量变到质变过程。
从俄罗斯方面看,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在苏联解体后,它的作战思想、战场指挥,科技水平、武器系统、情报搜集等已经支撑不起它的战略雄心和作战规划,与在乌克兰背后为乌军提供军火与情报援助的美国存在迭代差距。
如果俄罗斯不能尽快补上这些短板,可以预见的是,它一定还会面临更多惨败,至少会打得非常辛苦,要付出更巨大的牺牲。
但是,同样是从目前的战场态势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相对于俄军占领的全部土地(约占乌全部领土的20%左右),此次战败丢失部分的比例其实并不大,而且一些关键要地和俄罗斯已经政治消化的区域,如顿巴斯大部分地区、克里米亚等还掌握在俄军手里。
这就是本文想说的第二点,要看到局部战场变化,同时也要看到整场战争格局,看到在背后支撑战争走向的各项关键要素。
从整体战场格局看,俄军虽然丢掉了一大片占领区域,在局部战场狼狈之极,但是毕竟他们还掌握着大部分被占领地区,而且相对于乌克兰来说,俄罗斯仍然具有明显实力优势。
有人可能说,乌克兰不是一个人在作战,它背后还有美国和几乎整个欧洲,美国和欧洲一定会支持乌克兰将战争进行到底,直到乌克兰收复全部丢失国土,取得完全胜利。
我对此表示严重怀疑。
表示严重怀疑的原因:第一是“收复全部丢失国土,取得完全胜利”根本就不在美欧的规划之内,他们的目的是消耗俄罗斯,拖残俄罗斯,而不是帮乌克兰收复国土。
第二是随着战争拉长,欧美对战争的态度可能会发生变化。
首先是欧洲,这个地方的厌战情绪随着难民问题、通货膨胀与能源危机等正在不断酝酿上升,给各国政府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欧洲能坚持多久,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另外就是在美国方面,谁敢保证拜登当局失势之后,不会立刻停止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
历史地看,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国都曾积极参战,但却都是坚持数年,在政党轮换后,因为对战争理解变化,不愿再为战争持续投入而决定撤出。尤其是越南战争与阿富汗战争,美国在决定撤出时的果断与无情,根本毫不顾忌当地政权的死活。
这种情况,谁敢肯定不会再在乌克兰上演?
所以,虽然俄罗斯在战争中损失惨重,但是长远看,从决定战争走向的各项关键因素看,因为战争给欧洲带来的巨大经济民生损失,以及欧美选举制度的不稳定特质,随着战争拉长,乌克兰的风险远比俄罗斯更甚。
所以,对乌克兰泽连斯基来说,最有利的选择,就是在欧美厌战情绪尚未普遍蔓延,欧美仍然愿意提供军事援助的时候,见好就收。指望在欧美支持下,收复包括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在内的全部失地,几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