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欧盟与独立公投:英女王见证了三个“衰落”

撰文: 刘燕婷
出版:更新:

英国时间2022年9月8日,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Elizabeth II,又译作伊莉莎白二世)逝世,享年96岁,其子查理斯则于同日登基为英王,是为“查理斯三世”(Charles III)

自1952年登基以来,伊利沙伯二世的统治长达70年,是英国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期间除因戴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车祸逝世、安德鲁王子(Prince Andrew)爆出性交易丑闻、哈里王子(Prince Harry)与梅根王妃(Meghan Markle)出走致其声量一度受损外,女王大体维持了“操守端正”、“尽责奉公”的良好形象。

故长年以来,英国共和主义者高呼废除君主制时,女王个人鲜少成为被攻击对象,而是享有某种特殊的舆论“豁免权”;其与凯特王妃(Catherine, Duchess of Cambridge)的衣着装扮更是英国王室的软实力核心之一,受到全球时尚媒体的镁光灯追逐,既增进王室正面形象,也推销英国衣饰品牌。

然放眼国际政治现实,伊利沙伯二世所经历的时代起落,并不如个人光环般美好。在位70年,女王见证了三个“衰落”,并对此变局无能为力。

大批英国的士在雨中齐聚在白金汉宫外,整齐列队向英女王致敬。(Getty Images)

殖民霸权的衰落

首先,是大航海时代以降,英国凭借帝国主义船坚炮利,由尸山血海镕铸而出的殖民剥削体系,在伊利沙伯二世任内迎来终局。

在伊利沙伯已明确成为王位继承者之后,1947年8月15日,在经历长达40年的反殖斗争后,印度宣布独立,英国失去了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1948年缅甸与斯里兰卡独立,且选择不加入大英国协;1948年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以色列建国。上述地区或多或少留下了英国的“殖民遗产”,包括印巴紧张、缅甸的缅族与少数民族武装斗争、阿拉伯人与犹太人间的血腥暴力;而与此同时,大英帝国亦在随后的亚非拉去殖化浪潮席卷下,逐步分崩离析。

1952年伊利沙伯二世登基后,其首先迎来非洲殖民地的独立潮,包括迦纳(1957年)、尼日利亚(1960年)、塞拉利昂(1961年)、乌干达(1961年)、肯尼亚和桑给巴尔(1963年)、冈比亚(1965年)、博茨瓦纳和莱索托(1966年)、斯威士兰(1968年)等地相继独立。

接着便是加勒比海地区。1958年英国为遏制独立浪潮,将其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殖民地整合成“西印度群岛联邦”,但因联邦内部斗争过于激烈,其最终于1962年解散,当中大部分地区皆在往后20年里脱离英国独立,仅剩部分小岛仍是英国的海外领地。

中东的海湾独立潮亦十分迅猛。1961年科威特宣布自英国独立,此后阿曼(1962年)、南也门(1967年)、卡塔尔(1971年)、巴林(1971年)、阿联酋(1971年)亦纷纷跟进。事实上,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两军在美苏威慑下被迫自埃及撤军时,便已昭示两国在亚非地区的霸权衰颓,美苏对峙的主旋律即将取而代之。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正式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超过150年的被殖民岁月。对此王储查理斯(Prince Charles)曾经表示,香港主权移交标志着大英帝国的彻底终结。

当今世界,大国政治宰制小国命运的现象仍在发生,但英国已难在其中扮演角色。从非洲到亚洲,从迦纳到香港,伊利沙伯二世见证了“日不落国”的衰落,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目睹了“东升西降”的世纪新变局,却已无缘见证其改变世界。

2022年2月5日,英女王单手拿起一把刀,准备切蛋糕,以揭开庆祝登基70周年活动的序幕。(Getty Images)

欧洲一体化的衰落

第二,伊利沙伯二世见证了二战以降,“欧洲一体化”浪潮的衰落。

在女王登基的1952年,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6国组成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并在1965年通过合并条约,将欧洲煤钢共同体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此一组织以经贸互惠为基础,逐步过渡到司法互助、政策协作、共同安全等合作场域,实现了欧洲的高度互融,并在1985年通过《申根公约》(又译作申根公约),取消签约成员国间的边界检查,又于1993年通过《马城条约》,正式转变为今日的欧盟。

由历史视角观之,欧洲一体化的出现,彰显了欧陆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摧残后,希望创建机制防范战火再起,同时巩固欧洲和平、促进经贸往来的共荣向往;而由权力视角观之,法德虽皆主张维持和平,却亦不愿放弃地缘斗争的机会,故欧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两国暗自争夺欧陆主导权的博弈场,法国欲借新成员的加入捆绑德国,阻止德国再崛起,德国则欲借在欧盟内部发挥领导力,巩固自己的大国威望与地位。两股脉络交织作用下,欧盟推动了几轮扩员,英国便是在此浪潮下,于1973年与爱尔兰、丹麦一同加入。

然而2009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欧洲多国公债先后被降低评级,欧元区的稳定更是引发世界怀疑;2010年“阿拉伯之春”爆发后,大量阿拉伯穆斯林难林涌入欧洲,引发社会与经济危机,部分右翼传媒与政治精英开始批评欧盟的难民政策,称人道主义及开放边界将导致伊斯兰恐怖主义渗入,严重威胁各国国家安全。

在此脉络下,疑欧主义渐起,“欧洲一体化”不再是各成员国共识,位处欧陆之外的英国更是兴起了“脱欧”声量。此一话题又受保守党权斗影响,最后于2016年公投后弄假成真,由此开始了漫长的脱欧政治泥淖,历经卡梅伦(David Cameron)、特雷莎·梅(Theresa May)、约翰逊(Boris Johnson)3任首相,才于2020年1月9日由英国下议院表决通过脱欧协议法令,伊利沙伯二世则于1月23日批准脱欧协议。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脱离欧盟。

如今的欧盟虽未再有成员国退出,但难民危机引发的社会撕裂暂难回复,俄乌战争又导致东欧区域渐受美国战略裹胁,过往由德法共同协调欧盟的秩序不复存在。从入欧到脱欧,从二战结束到俄乌战争爆发,伊利沙伯二世见证了“欧洲一体化”浪潮的衰落,也目睹民粹政治在欧洲的广泛崛起。

2019年8月,英国首相约翰逊为求如期脱欧,请求英女王宣布提早结束该届国会会期,此举引来部分民众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质疑。(Getty Images)

联合王国统一的衰落

最后,伊利沙伯二世见证了英伦三岛的统一性衰落,曾经偃旗息鼓的苏格兰、北爱尔兰分离运动,在其生命之末卷土重来。

苏格兰政治运动起于19世纪,最初仅是要求在英国统治下,享有较高的自治权。伊利沙伯二世上任后,苏格兰开始了“权力下放”要求,并于1979年、1997年两度举行权力下放公投,下放的苏格兰议会乃于1999年7月1日正式成立。2007年,支持苏格兰独立的民族党首次成为下放议会的执政党,并在2011年苏格兰议会选举中获得绝对多数席位。2014年在民族党主导下,苏格兰举行了独立公投,投票率高达85%,但仍以44.7%赞成、55.3%反对的结果铩羽。

爱尔兰问题则源于1916年的起义,英国虽于1922年承认爱尔兰独立,但以英国后裔和新教徒为主的北部6郡集体拒绝,最终其留在英国版图成为“北爱尔兰”。然而北爱尔兰亦存在反对留英的势力,其与内战时的爱尔兰老兵合流,走向武装斗争,成了全球知名的爱尔兰共和军(IRA)。然在英国大力镇压与招抚下,爱尔兰共和军于2005年宣布放弃武装路线,部分人加入了新芬党,继续在体制内斗争。

简言之,通过向苏格兰开放市场、对北爱尔兰镇抚齐下,英国维持了国家的统一。然而脱欧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市场与经济规模的萎缩,导致一度沉寂的分离主义再起。

在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人们到当地一幅绘画女王的壁画献花致意。(Getty Images)

在苏格兰一侧,开始有舆论提议就独立问题进行第二次公投。2022年6月,苏格兰首席部长施雅晴(Nicola Sturgeon)表示,预计在2023年10月举行苏格兰公投,但因其与英国政府并未取得共识,故施雅晴强调公投结果仅具“咨询性质”,苏格兰独立与否仍要由英国国会就公投结果立法而定。但可想而知,此一提案已然引发宪政纷争。

而在北爱尔兰一侧,由于脱欧引发北爱尔兰、爱尔兰之间的市场边界去留问题,英国虽于2020年12月与欧盟签订《北爱尔兰议定书》,承诺欧盟产品将能自由进入爱尔兰、北爱尔兰,英国产品进入北爱尔兰则等于进入欧盟,须接受海关与边境检查,却又于2022年6月提议单方面修改北爱尔兰议定书部分内容,引发北爱尔兰分离势力质疑英国已违反《贝尔法斯特协定》;再加上主张爱尔兰统一的新芬党又于2022年5月赢得大选,成为当地议会最大党,北爱尔兰政坛遂开始了“离英公投”呼声,要求完成“爱尔兰统一大业”。

但平心而论,不论是苏格兰或北爱尔兰,其要公投分离成功都有一定门槛,苏格兰若坚持举行“合法合宪公投”,则法律战等过程必定旷日废时,若其无法与英国政府协商成功,便只能举行相对无关痛痒的“咨询性”公投,或是待至多年法律战结果出炉后,再真正放手举行;北爱尔兰则更多是将分离公投当作要价筹码,为的是让英国政府妥协,放弃修改《北爱尔兰议定书》。

然即便如此,未来的英国政坛也将因这两地的分离呼声而永无宁日。曾经,脱欧议题绑架了英国政治多年;往后,这一角色恐由苏格兰、北爱尔兰问题接手。从大英帝国到英伦三岛,从世界强国到分离公投呼声渐起,伊利沙伯二世经历了爱尔兰共和军放下武装,却又在晚年见证了英国的统一性衰落。

到头来,如今的英国国运终究不是女王的珠宝华衣,风华绝代、耀眼夺目;反而更像1952年女王登基后的伦敦,正逐渐被雾霾笼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