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洛西的破坏”:无谓访台劣评如潮 西方舆论战场上的中美胜败
当佩洛西(Nancy Pelosi,又译裴洛西、波洛西)的军机降落台北松山机场之际,Twitter充斥着网民对中国未有阻止美国众议院议长访台的冷嘲热讽,不过这种短视而直观的游戏之言,并不是佩洛西要争取的对象。
其专机着陆的一刻,作为美国民主党“舒适圈”核心的《华盛顿邮报》就即刻刊登了佩洛西解释其访台之行的观点文章,内容大致上离不开“捍卫民主”、“北京加剧紧张”、“民主与专制之争”之类的理由,明显是要争取自由派知识分子的认同。不幸地,大约四小时之后,《华盛顿邮报》就发布了《佩洛西不智访问的破坏必须受到控制》的文章,全面反驳其访台的决定。
以往,西方的精英舆论普遍不屑于中国战狼式的外交、军事论调。这次也一样,例如《经济学人》的社论式文章就将佩洛西的访问与在欧洲引起重大不满的立陶宛台湾代表处事件相提并论。然而,与以往不同,不少观点都将重点放在佩洛西此时此刻决定访台背后的动机之上。《华盛顿邮报》的社论就引述俄乌战争正在进行,以及习近平正准备开展第三届国家主席任期等原因,去批评佩洛西行动的“不智”。
《金融时报》的著名专栏作家Edward Luce、《纽约时报》的外交专栏作家Thomas L. Friedman都有同类意见。前者形容佩洛西的行动像“纵火狂”一般,无端在中国门前放火;后者则指其决定“彻底的鲁莽、危险和不负责任”。《卫报》则有分析文章指佩洛西访台“激怒北京却毫无得着”。
颇能代表美国外交精英意见的《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也刊登了一篇辩论型文章,当中辩论双方都同意佩洛西访台“完全没有必要”,另一学者专文则指其访台只具“戏剧性姿态”却缺乏“实际帮助”。连对华采取较鹰派立场的《华尔街日报》社论版,也认同佩洛西的访问大体上只具符号意义。
在俄乌战争如火如荼、美国国内面对通胀与经济衰退两难的背景之下,西方舆论对佩洛西为何决定此刻访台的解答,大抵离不开她的私心。例如《华盛顿邮报》的社论就点明此行将是本年中期选举后很有可能失去议长之位的佩洛西的从政生涯巅峰。
自编自导自演的从政生涯巅峰?
为何各方会有这种解读,其实不难理解。任何外国国会政客访问,很多时候只能是一个外交政治姿态的宣示,而宣示姿态则有时机的考虑。例如佩洛西5月初在基辅局势平稳之后访问乌克兰,就让人觉得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任何争议。但相较之下,即使在蔡英文政府的领导下,台湾与中国内地关系转差、所谓的“共机扰台”也成为了几乎每日发生的常态,台海之间此刻却没有标志性的冲突事件,让美国国会有需要在此时此刻摆出对台外交支持的姿态。
另一种国会议员访问,则明显有征询立法问题的意味。本年4月,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梅嫩德斯(Bob Menendez)就曾与共和党资深参议员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等人,在未有预先公布的情况下访问台湾。到了本年6月,梅嫩德斯和格雷厄姆就提出了将修改1979年《台湾关系法》部分内容的《台湾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当中提出扩大对台军售范围,将台湾变成“主要非北约盟友”,并拨款助台购买美国武器,以反驳美国对台售武只为图利的批评。在美国的角度而言,这至少是有可能带来实质政策改变的行动。
相较之下,年高八十二的佩洛西,在中期选举距今不足3个月、大型立法无望的时节访台,就显得毫无实际意义。而从访台消息预早在媒体中“流出”,惹起中国可预见的强硬回应,白宫与佩洛西对访问的分歧也得到延续不断的媒体关注,人们也不得不怀疑这是佩洛西方面有意的自编自导自演之为,用以聚集最多的镜头在其“历史性”访台的告别表演之上。
对此,即使是特别反对中国强烈反应的意见领袖,例如《金融时报》北京办公室主任Tom Mitchell,亦以北京的强硬为佩洛西访台添加了不值得的重要性为其理由。
而支持佩洛西访问的意见,从《纽约时报》保守派外交专栏作家Bret Stephens、《华尔街日报》社论,到1997年曾以众议院议长身份访问台湾的金里奇(Newt Gingrich)也只得一个理由,就是美国在中国的强硬威胁之下不能示弱。这种逻辑却产生了一个类似“鸡先还是蛋先”的问题——毕竟北京的强硬是由佩洛西的访台计划引发,反之却不见亦然。
8月3日佩洛西在台行程中的种种空泛挺台言论,也不断证明着其“出师无名”的事实。因此,到目前为止,对于佩洛西访台,对与华竞争普遍持有较务实考虑的民主党人都没有大体表示明确的支持意见,反而是反华旗帜鲜明的共和党有超过一半参议员联名支持佩洛西访台。
当然,西方精英舆论对佩洛西访台的负面意见,并不表示他们支持中方不排除武统台湾的立场,各方几乎一致的意见也依然是美国要以实际行动充实台湾军力,以阻中共所谓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的情况出现。
但与此前的立陶宛台湾代表处事件相比,在西方精英的舆论战场上,此次中方可算是稍胜一筹。人们的焦点不再是中方强硬立场的“无理”,“无理”的主角却落在一心以为打着捍卫民主旗号就能必然获得道德高地的佩洛西身上。这一场表演,无疑得到了全球媒体的关注,但对佩洛西而言,不是任何的宣传也是好的宣传。
目前,中方对台湾的经济、军事回应尚在现在进行式之中,西方眼中“佩洛西的破坏”到底会演变到何种地步,尚未可知,但中美在舆论战上的胜负其实已有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