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正围绕印度建立“去中国化”的印太产业链|专家有话说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2022年4月2日,经过十多年断断续续的谈判,印度和澳大利亚签署了一项临时自由贸易协议,允许对若干项目进行零关税贸易。4月15日,法国驻印度大使卢力捷(Emmanuel Lenain)表示,法国将在其担任欧盟理事会主席期间推动欧盟和印度尽快达成一项自由贸易协定。4月21日,英国首相约翰逊访问印度期间英印两国就2022年底前完成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在全球新冠疫情趋向平缓之际,西方国家开始发力印太地区,加速发展与印度的经贸关系,试图围绕印度建立一套“去中国化”的印太产业链。
作者:杜志远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基地余南平工作室基地研究员

(一)印度是西方国家建立“去中国化”印太产业链的核心支点

西方选择印度作为建立印太产业链的考虑主要有三点。第一,属性条件。印度是全球唯一一个可在人口和市场方面替代中国的国家。印度这样具有庞大市场规模的国家可与西方国家在产业匹配、资源交换等方面形成良性互通关系。印度的官方语言英语、低廉的劳工成本、大量的土地资源以及亲西方的文化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世界经济论坛报告就指出,印度拥有的三个主要资产(巨大的国内需求潜力、印度政府鼓励制造业的动力,以及明显的人口优势)可帮助印度重塑供应链并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第二,地理条件。印度处于印太地区的中枢场域和靠近中国的邻近区域,有利于产业的近地承接以及连通印太经济网络。

第三,地缘条件。西方要想取得相对于中国的巨大优势,既要寻找一个不会过度依赖中国亚洲大国,又需要这个大国同时调和跨大西洋关系、印太关系、东西关系以及南北方关系,而印度特殊的身份和文化具备这一条件,成为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和妥协点。

(二)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影响“去中国化”印太产业链的构建

经济因素方面,资本强度、规模经济、贸易强度、价值链区域化等要求行业或企业在经济增长率较高和人力成本更低的地区重新配置生产,以便更有效地服务于这些市场。比如,由于中国持续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开始从中国的东南沿岸省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

约翰逊本年4月访问印度期间参观了英国企业JCB的拖拉车工厂。(Getty Images)

非经济因素方面,国家安全、国家竞争力和自给自足能力的要求迫使西方各国在经济发展战略中优先考虑某些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安全布局,并寻求增加本地生产。尤其是在持续的地缘动荡和新冠疫情反复催生下,利润和效率的最大化不再是跨国公司的唯一考虑因素。这些公司希望分散风险,以确保其供应链和生产链在危机期间能够保持连续运转,并规避之前依赖单一供应商或生产商的情况。

经济要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共同叠加,促使政府基于地缘政治利益,企业基于平衡利润和风险的考虑,共同引导实现“中国+1”战略,构建“去中国化”的印太产业链。

(三)西方国家围绕印度建立印太产业链会导致中国和西方世界的“脱钩”

国家之间要想建立稳定的产业链关系,就必须实现国家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关系或良性竞争关系。随着中国产业的升级,中国和西方国家产业的互补关系逐渐朝竞争关系发展,体制的差异性加剧了这种竞争关系的对抗性。这种逻辑下,西方需要既可以承接产业链转移,同时又隶属西方国家的国家。

印度的国家属性和市场规模具备这一条件。通过将印度纳入替代中国位置的西方联盟中,西方可解决“经济与安全二元分离”的老大难问题,逐渐降低对华的经济依赖,最终导致中国和西方世界的“脱钩”。以中澳印关系为例,中国在药品、纺织品、塑料、玩具、鞋类和皮革制品等领域主导着澳大利亚市场,印澳经济合作可使印度成为中国的替代者。这样就会促使澳大利亚在中澳关系更加敢于采取激进的外交政策。

西方围绕印度建立的“去中国化”的印太产业链对于中国而言危害巨大,不仅会稀释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甚是会割裂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迫使中国只能在非洲、拉美、部分亚洲地区发展关系,难以深入西方国家居多的主要世界。西方与中国战略竞争的加剧、邻国与中国关系的紧张,以及两者势力的联合都会加剧这一局势,中国需要加强战略警惕并采取及时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