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亚洲行|亚洲小北约? 需警惕但无需过于紧张

撰文: 陆一
出版:更新:

美国总统拜登将于5月20日至24日出访亚洲,是为其上任来首次。虽然他先访问韩国再访问日本,打破常规,但重头戏毫无疑问是24日出席日、美和澳大利亚、印度“四边机制”(QUAD)首脑会议——推进新版印太战略,正式启动“印太经济架构”(IPEF)。事实上,自从2021年10月拜登首次提出IPEF构想,虽然一直被时不时提及,但一直也没有“来势汹汹”。

坦白说,印太战略并不是一个新鲜概念,日美澳印的四边首脑会议也都是例行,实也不必大惊小怪。然而,对于此趟拜登亚洲行,似乎是北京先“紧张”了起来。

在5月18日与日本外相林芳正视频会晤时,按照新华社通稿,王毅很不客气,第一句话就是:日方即将主办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峰会。令人关注和警惕的是,美国领导人还未成行,所谓日美联手对抗中国的论调就已甚嚣尘上,搞得乌烟瘴气。

另一边是杨洁篪应约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Jake Sullivan)通电话。在中方公布的通稿可见,杨洁篪就周边外交表达了秉持亲诚惠容理念外,专门意有所指的说“任何出于一己私利损害亚太地区各国根本和长远利益的行为,都注定走不远也行不通。任何拉帮结派、搞分裂对抗的企图都不可能得逞。”

北京此番言辞的火药味,反而给拜登亚洲行“加戏”了。

图为2022年5月18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日本外相林芳正举行视像会晤。(中国外交部)

不会成为“亚洲小北约”

建立亚洲小北约,本就是媒体提炼出来的“噱头”。原本,四边机制的本身,是围绕印太地区将议题从传统安全领域拓展至非传统安全领域,虽然其最终目的依然是打压中国、遏制中国大国的崛起,从而实现美国长期称霸世界的战略,但事实上,跟北约的差距自然千差万别。

且不说,四边机制,根本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而是一个非正式、组织松散的团体。按照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学院前院长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的说法,“四边机制并不会改变亚洲历史进程:首先,四国地缘政治利益和脆弱性不同;其次,亚洲战略博弈不在于军事而在于经济。”

具体而言,四边机制的基础矛盾在于,四国心思不一,四边机制存在四种想法。

对于美国而言,这无疑是推行霸权的又一工具。发生在中美之间的权力转移正在冲击由美国所希望的地区秩序,有限的战略资源使得美国不得不加强同盟体系,来维护自己的霸权。尽管四边机制披上了专注于科技、供应链、医疗卫生等层面的广义安全合作的外衣,但该组织只会加剧该地区的紧张局势。事实上,在“遏制中国崛起”的印太布局上,美国已经准备了“三把刀”——五眼联盟、澳英美联盟(AUKUS)和四边机制。

而四边机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就是印度,而印度则是旗帜鲜明的摇摆不定。中印历史问题与领土争端,印度对于中国保有警惕,这是印度加入四边机制的重要动因之一。但其自身的大国雄心,与不结盟的外交传统,使其又不甘愿做大国斗争的马前卒,在四边机制中始终摇摆不定。印度前驻外大使M·K·巴德拉库马在今年2月曾发文称,“四边机制的遏制目标不只是中国,美国的印太战略准备推进其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双重遏制’。乘坐四边机制马车的印度领导人应该知道,他们正不知不觉被拖入美国对中俄的双重遏制之中。”印度官方在任何公开文件上,均避免使用结盟、军事、制衡等字眼,这体现印度希望在外交上保有余地。

美日澳印去年11月在印度洋展开军演,明年将有更多国家的军舰进入西太平洋。(美联社)

美国对于印度也是束手无策。此次在俄乌问题上,印度也有明显不同的外交政策。从长远看,虽然四边机制出于所谓围堵中国的目的,美日澳仍然会继续拉拢印度,但其拉拢印度的动力可能也会因印度的表现而有所下降,会更多地考虑拉拢印度的付出与回报。

至于日本,原本以为通过四边机制既能遏华、制华,又能增加向美国要价的筹码,推动解禁集体自卫权与修改《美日安保条约》。但日本也深知,四边机制能否实施,很大程度上是看印度的参与程度。很明显,在安倍任内时就尤其注重对印关系,甚至建立日印战略伙伴关系。而至于澳大利亚,只是一个跟随,其实并不扮演什么角色,对华战略与美国趋于一致。事实上,近年来澳大利亚一昧与美国战略同步,已经破坏性地恶化中澳关系,还会损害自身经济发展利益。而关键是,恐怕还不自知,美国是从澳大利亚对华贸易不和中获得利益最多的国家。

而此番媒体也都在放大炒作一个面向——刚召开不久的东盟-美国特别峰会,这被认为是拉拢东盟国家逐渐扩大美、日、印、澳四方安全机制,使之建成“亚洲版北约”。但事实上,东盟地区对“四边机制”态度消极。“四边机制”的同盟化和排他性特征,必然加剧区域的动荡及政治与军事的紧张局势,难以符合地区非倡议国家的利益。尤其是东盟作为印太区域合作的重要引擎,将“印太战略”简化为“只针对中国”的问题,甚至简化为“遏制中国”的战略,都不太可能获得所有东盟国家的全力支持。部分东盟国家对“四国机制”安全合作的冷漠与排斥态度也表明,东盟国家不希望在中美之间“选边站”,更不希望成为美国遏华的“前沿阵地”。

IPEF存在明显缺陷

确实,正如前文所言,“亚洲战略博弈不在于军事而在于经济”,这也就有了从TPP(《跨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到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然后现在又有了“印太经济架构”(IPEF)。在战略目标上,其实IPEF与TPP协议相类似,像是一件换汤不换药的事情。不过,除了日本、韩国有明确表示之外,亚太各国目前似乎对此并不积极。根据亚太经合组织贸易政策研究集团执行董事David Dodwell的一篇文章称,拜登这一次的IPEF有5个弱点:1. 优惠措施不对等:美国要求多,给予少;2. 与现存贸易协定重合太多,尤其在数字领域;3. 大多数希望包含更多成员,而不只是美国盟友;4. 不包括中国,削弱了协议价值;5. 美国政党更迭使协议不具持续性。

拜登是在去年10月的东亚峰会上抛出成立IPEF的提议。(AP)

从去年美国白宫发布的《美国印太战略》报告找“印太经济框架”的描述。印太经济框架是指美国旨在促进高标准贸易,管理数字经济,提高供应链弹性和安全性,促进透明、高标准基础设施投资,并建立数字连接等。而综合各方讯息来看,此番拜登访问日韩就是宣布意向,然后谈条件,18个月谈好签约,2023年11月美国主办的APEC会议前报喜。

坦率说,从IPEF包含内容看,包容性不够,劳工、透明监管、低碳、环保、反腐这些范畴,对于不少国家来说标准高太高,是少数几个美国盟友才能一起“玩耍”的。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协议来说,其实过于鸡肋。

更为关键的是,在中美之间二选一,是亚太各国明确表态不想被逼作选择。而就经济合作而言,排除中国在外,基本上所有国家都会有一个担心,是不是供应链就得和中国断开?这似乎就不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经济模式。加入IPEF也不开放美国市场。相比起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要务实多了。2022年1月1日,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RCEP已经正式生效。数据显示,仅今年1至2月,中国对与RCEP成员国贸易达1.8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9.5%。东盟本身多元性强,立场更为平衡、务实和包容,它有信誉和能力兼顾发展中成员和发达成员利益,让尽可能多的成员搭上船并共享成果,而非强求高标准、缩小“朋友圈”。

俄乌军事冲突爆发后,北约角色突然间吃重,一时间似乎那个熟悉的美国回来了,代理人、盟友、金融制裁、军事援助,都是最为熟悉的套路。马克龙曾说过:北约已经脑死亡;特朗普也曾说过:北约已经过时。一时间,北约似乎穷途末路了。但乌克兰战争一打响,北约又活过来了。在此背景下,拜登亚洲行,一个所谓“亚洲小北约”被媒体热炒。拜登上台伊始就称中国是“最严峻的竞争对手”,其策略是,保持强硬姿态同时努力拉拢盟友对抗中国。确实,拜登最美国的这套手腕非常值得警惕,特别在当下的国际形势之下,但还是那句老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对于“亚洲小北约”,也实不必过于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