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借法案”放血俄罗斯:美国正在乌克兰营造“两股势”

撰文: 祁宾鸿
出版:更新:

4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乌克兰版的“租借法案”(称“Ukraine Democracy Defense Lend-Lease Act of 2022”),此法案旨在简化美国向乌克兰出借或出租军备的行政流程,适用时间为2022与2023财政年度。

早在4月6日,美国参议院便一致通过此案,众议院亦以417票赞成、10票反对的压倒性票数过关。此案预计送交白宫,待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签署后即可生效。

而乌克兰版“租借法案”的酝酿,具有两层直观意义。第一,“租借法案”(Lend-Lease)之名的选择,诉诸了意识形态战线。美国之所以援引二战时期法案替其命名,便是有意将俄乌冲突塑造为新世纪“反法西斯战争”,并让美国等援乌阵营身披“正义”光环,以反衬俄罗斯的“侵略”阴影。虽说“民主兵工厂”的输出武器或将流入亚速营之手,沉浸历史情境者却未必能甄别其中荒谬。

第二,如若乌克兰版“租借法案”生效,便能对美国“将现役装备输出乌克兰”之举,提供账面名目与法律意义的事后追认,以及持续此举的未来依据。毕竟美国政府与军火商的采购合约早已注明,购入军火是供美军所用,如今其目的转变,自要有新法案充作背书。

而再结合战场情势深入分析,便可窥见美国此时推出“租借法案”,具有两重战略意义。

美国总统拜登4月28日在白宫发表讲话,谈及乌克兰局势。(AP)

校正对俄罗斯的战前评估

首先,美方发现自己对乌克兰输送军火,并未受到俄罗斯的强硬反制或实质击打,故其食髓知味,有意拉升军事援乌力道。

细究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对乌克兰的军火输出模式,约可分为两大阶段。首先是2月25日至4月13日,此时的美方援乌军备以单兵不对称武器为主,包括25日宣布的3.5亿美元军备、3月12日宣布的2亿美元军备、3月16日宣布的8亿美元军备援助计划。

据白宫消息,截至3月16日,美国一共援助乌克兰600套毒刺系统、约2,600套标枪系统、5架Mi-17直升机、3艘巡逻艇、4套反火砲和反无人机系统跟踪雷达、4套反迫击砲雷达系统、200个榴弹发射器和弹药、200支霰弹枪、200挺机枪、近4,000万发小武器弹药、超过 100 万发手榴弹和砲弹、70辆悍马和其他车辆,以及数量不详的安全通信、电子战探测系统、防弹衣、头盔和其他战术装备、军用医疗设备、爆炸物处理和排雷设备、卫星图像和分析能力等。

而3月16日当天,美国再加码军事装备援助,包括2,000套标枪反坦克武器、1,000套轻型反装甲武器、6,000套AT4反装甲系统、800套毒刺防空系、100架弹簧刀无人机、100个榴弹发射器、5,000支步枪、1,000支手枪、400挺机枪、400支霰弹枪、超过2,000万发小武器弹药、25,00套防弹衣、25,000顶头盔、激光制导火箭(APKWS)。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颁布新法,允许有意愿加入乌克兰国际防御军团的人,不必取得签证即可入境。美国及欧洲国家也表示,将会提供刺针防空导弹跟战机。(AP)

然而4月13日起,援助进入第二阶段。美国于当日宣布对乌输出18门M777榴弹砲,配有40,000发火砲弹药,又于4月21日宣布再援助72门,配有144,000发弹药。上述90门M777乃美国援乌至今的最重型装备,是射程24公里的牵引式重砲,虽说面对机械化程度较高、配备自行榴弹砲的俄军而言,此数量的M777无法扭转顿巴斯战局,却可在美国输出的“数字化砲兵指挥系统”作用下,对俄军造成一定损耗与伤害。

综上所述,美国的军事援助力道与其对乌克兰的战情研判类似,经历了从悲观到“发现机会”的起伏。观察美国面对俄乌冲突的姿态,早在战争爆发前,其便呼吁公民尽速离开乌克兰,更着手规划撤离驻基辅大使馆;战争爆发之初,其援助又以不对称作战武器为主,足见美国原本研判,乌克兰政府或将在开战不久后旋告崩溃,且俄军极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并掌握极大战场优势。在此局面下,美国没有太多军事介入空间,更没有必要承受与俄交火的可能风险。

故开战之初,美国一面节制投入乌克兰的军事资源,一面旁观俄军反应,即便送往乌克兰的军备不过“妆点门面”,其仍锱铢必较。然当美国发现俄军进展不如预期,自己想像的“钢铁洪流”场景并未出现,且乌克兰展现了强烈的抵抗意志,西方的军事援助又未招致俄方强力反击时,华盛顿开始了某种“军事冒险”,也就是在不直接派兵的原则下,拉升军事援乌等级。

2022年3月20日,乌克兰基辅的Satoya社区发生爆炸后,一名士兵在一座被毁的建筑物旁边抽烟。(AP)

形塑“东欧阿富汗”放血俄罗斯

而这一举措,主要是为第二重战略目标服务:让俄军在推进过程蒙受损失,甚至因此放缓攻势,并炮制“俄罗斯正在重蹈阿富汗困境”的趋势与认知氛围。如前所述,美国所援军备其实并不足以扭转战场形势,却能在北约提供情报资讯、数字化指挥系统的辅助背景下,让乌军拥有一定反击能力,并对推进缓慢的俄军形成一定杀伤。

而只要战争时程不断延长、乌克兰的抵抗意志未消,俄罗斯便无法宣告特别军事行动结束,俄军的伤亡也将持续积累。长此以往,俄罗斯民众眼下对普京(Vladimir Putin)的高涨支持恐将动摇,克里姆林宫统治集团也可能为此严重分裂,部分受普京调度、羁靡的西罗维基(Silovik,泛指军警情报等强力部门)、商业寡头、技术官僚等,也恐将甩脱此一体系束缚,酝酿后普京时代的“新政治安排”,导致俄罗斯原有的政治调控体系失灵,爆发政坛动荡。

简言之,美国之所以拉升军事援乌层级,为的不是乌克兰的胜利,更不为驱逐俄军或助乌克兰收复克里米亚、顿巴斯;华盛顿的真正盘算,是以乌克兰为舞台,持续军援为手段,美俄博弈为目标,营造两股战略态势:第一,乌军拥有西方支援,并非软柿子而是硬骨头;第二,俄军将在此重演苏联的阿富汗困境,深陷痛苦的战争泥淖。

而不论此一操作的真实效果为何,乌克兰是否真能借外界的再武装,脱胎换骨,俄军又是否将如前所述,深陷战争泥潭并被严重放血,美方都将持续“营势”,即便不能百分之百达到上述目标,也要在全球媒体、社群互联网形塑“普遍认知”,也就是营造“乌克兰正在成为新阿富汗”的大众印象,并让此一舆论风向卷回俄罗斯境内,影响民意与部分另有盘算的莫斯科要员,进而对普京政权釜底抽薪。

图为4月2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的一个会议上讲话。(AP)

然而“营势”虽是某种程度上的“小题大作”,却不可能持续“无中生有”,否则将反噬过往投入,美国的军援实效如此,乌克兰的实际战况亦然。眼下美国正面临高通胀等经济问题,却还要花费预算援助战场远在千里之外的乌克兰,长此以往恐将引发内部杂音,形成预算阻力。虽说眼下“租借法案”已过,但其更多是对相关军援的事后追认,美方能否“慷慨解囊”直至2023年,还是未定之天。

且即便美国克服内部阻力持续军援,装备能否运抵乌军之手也是问题。俄罗斯在战争第一阶段时,尚会顾虑两国谈判等“政治因素”,未重点打击乌克兰火车站与桥梁,以至于外国军备从利沃夫等地持续涌入,输往战场前线;但第二阶段顿巴斯战役开始后,俄军便不再自缚手脚,开始针对前述目标进行打击,导致不少乌军补给滞后。在此情况下,极难隐匿的90门M777能否全数运抵前线,仍需观察。

而论及乌克兰战况,美国虽企图营造“俄罗斯重蹈阿富汗覆辙”的氛围,却未必能符合现实战况发展。第一阶段俄军直插基辅,并非纯粹的战术失误,而是某种“军事机会主义”冒险,也就是其欲以相对低成本的军事行动,恐吓基辅签署城下之盟。但从结果来看,乌克兰的抵抗意志显然超乎俄军想像,故会有第二阶段军事行动,也就是转往顿巴斯进行大型会战。而此一动作大幅改变了冲突样貌。

图为5月5日,在乌克兰南部城市马里乌波尔的亚速钢铁厂,烟从钢铁厂内升起。(AP)

首先俄军必须面对乌克兰自2014年起持续加固的乌东防线,与乌克兰精兵正面展开惨烈对决,即便拿下马里乌波尔,展开两翼卷击,仍有许多近似“亚速钢铁厂”的军事堡垒等着俄军;但另一方面,俄军如今战线、补给线皆大幅缩短,倒是顿巴斯乌军陷入后勤吃紧的窘境,且俄方面对乌东防线的硬骨头,为减少伤亡与损耗,选择了“呆仗”模式,意即先以火力开路、再让重兵跟进。此一作法导致乌军初期用于基辅战区的小分队战术失灵,故也只能被迫与俄军展开正面消耗战。

在此情况下,博弈两端开始了双层耐力赛。首先是俄乌双方,眼下两国皆付出重大伤亡,但以双方军力差距而言,除非北约愿持续且大量援助乌克兰“实用”重武器,例如至少要是M777等级以上,而非德国除役已久的库存“猎豹”防空坦克,这才有可能对战局起到关键扭转作用,否则结果大概率会是乌军经历血腥奋战后,仍遭俄军寸寸夺占领土。

第二则是美俄两强。美国眼下虽拉升军事援乌力道,却未必能够久持,也恐怕难再提升援助的军备等级,毕竟乌克兰胜率之低,各国心中有数,且美国目标不过是让俄罗斯久陷于此,进而动摇普京政权;然若莫斯科能以相关战果说服国内民众,同时维稳政局,则美国的如意算盘可能落空。换言之,不仅美国会“营势”,俄方也将积极“营势”,只能俄军持续掌控战场主动,即便进展缓慢,其都有机会塑造“时间在我们一方”、“反纳粹持久战正在进行”的氛围,避免内部动荡。

从“租借法案”的出台,外界得窥美国在乌克兰战场的真实盘算。但冲突发展能否尽如其意,恐怕尚需时间检验。